學者云集天津探討當代社會中的傳統生活
學者云集天津探討當代社會中的傳統生活
馮驥才談天津皇會現狀,希望不斷對民族精神傳承問題進行深刻的思辨
10月13日,由中國民協、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主辦的“當代社會中的傳統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韓美林藝術基金會捐贈天津皇會儀式在天津舉行。同時,大型天津皇會文化展也在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內舉行。當代著名畫家韓美林通過韓美林藝術基金會向天津皇會捐贈50萬元,用以獎勵和資助那些歷史悠久的瀕危老會。民間保護天津皇會基金管委會還向十道老會捐贈了皇會文化檔案叢書。
在開幕式上,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特別提出“傳統生活”的概念。他認為,傳統并不等于歷史,更多的是文化;傳統也并不代表過去,更應該代表未來。 “皇會是中國北方歷史名城天津獨有的民間信俗活動,是媽祖信仰盛典中極重要的藝術方式。 ”馮驥才指出,由于諸多原因,天津皇會各老會幾乎都面臨著人亡藝絕的困境。 “我們在搶救和保護這些瀕危的老會時,大力收集老會文物,召集老會的守望者展演各自的獨門絕技,為老會留下影像、錄音和文字,希望通過對皇會文化的觀察和研究,不斷對民族精神傳承問題進行深刻的思辨。 ”
在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記者看到,該院的二樓已經布置成天津皇會的文化展:北洋美術館前的展區主題為“一道即將消逝的老會” ,展示了中營后同樂高蹺老會的服裝道具、鑼鼓四件和印章會帖等文物;過渡空間展區所展示的是天津皇會的儀仗執事,主要是掛甲寺慶音法鼓鑾駕老會和西碼頭百忍京秧歌老會的儀仗執事;儀式廳展區展示的是與天津皇會文化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和文物展品;此外還展示了中外學者有關天津皇會文化源流嬗變及由此衍生出的文化內涵等課題研究成果。
開幕式前,幾道老會在一樓大廳進行了簡短的現場表演,鑼鼓聲喧。在這濃濃的民間生活氣息環繞下,中外學者濟濟一堂,就“當代社會中的傳統生活”和媽祖文化兩個議題進行為期兩天的研討。烏丙安、劉魁立、陶立璠、羅楊、曹保明、苑利、蕭放、余德爍、櫻井龍彥、高惠蓮等來自大陸及臺灣地區和美、英、韓、日等國學者深入探討在由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型過程中,如何對傳統生活進行重新認識與定位,還其應有的地位與價值,使其在社會轉型期的當代生活中繼續傳承與發揚。(記者 張志勇)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