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藝節:人才與精品同輝
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添彩十藝節。新華社記者 朱崢攝
技藝精湛的青年才俊,塑造出一個個生動的舞臺藝術形象;中國風格的丹青力作,傳達著時代的審美追求與精神風貌;87臺文華獎參評劇目與3臺參演劇目,展示著當代舞臺藝術的突出成就……十藝節不僅是3年一屆的藝術盛會,更是推出優秀人才、發掘優秀劇目、推動藝術創新的重要平臺。
新秀挑起大梁
10月11日晚,呂劇《百姓書記》在十藝節開幕式上演出,主角王百祥的飾演者是山東省東營市藝術館的戲曲輔導員柏緒民。
在今年確定成為十藝節開幕演出“備選劇目”后,《百姓書記》面向全省選拔優秀呂劇演員,柏緒民以優秀的嗓音和酷似的外形成功出演王百祥。
在十藝節的劇目中,大膽起用優秀中青年演員的不在少數。由山東省話劇院創作演出的話劇《嚴復》,劇中30多位演員,除了李鴻章和賈吳官的扮演者都是80后,很多演員第一次挑大梁。
湖北省京劇院的新戲《建安軼事》,演繹的是漢代才女蔡文姬,30歲左右的萬曉慧飾演蔡文姬。劇作羅懷臻、導演曹其敬、音樂唱腔設計朱紹玉……強大的創作陣容捧出一個閱歷不深的年輕人,在劇壇并不多見。萬曉慧不負眾望,表演自然熨帖,收獲贊譽一片。
藝術繁花綻放
十藝節催開藝術繁花,一大批展現時代之美和文化之美的精品在舞臺綻放。
10月6日晚,濟寧市山東梆子劇團創排的山東梆子《圣水河的月亮》、濟南市曲藝團推出的話劇《泉城人家》分別在山東劇院和濟南群星劇場上演,拉開了十藝節文華獎評比展演的帷幕。本次評比展演劇目涵蓋黃梅戲、粵劇、評劇等27個劇種,來自全國的87臺參評劇目和3臺參演劇目在山東30多個場館上演,劇目數量和規模均超往屆。
作為十藝節東道主,山東省以打造精品作為藝術創作的目標,大力實施“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和“十藝節重點劇目創作工程”,全省有62部新創作劇目搬上舞臺,15部確定為申報十藝節重點推薦劇目。全省為十藝節新創作作品1100多件,23件音樂舞蹈類、16件戲劇曲藝類作品進入全國群星獎復決賽;實施“重大美術創作工程”,精選出172位作者的作品備戰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
值得一提的是,經歷20多年低迷后,在十藝節全國舞蹈比賽上,山東舞蹈獲獎等次和數量在各省區市中名列第一。
創新激蕩活力
10月9日,作為山東創排的15臺沖擊文華獎重點劇目之一,由山東省雜技團推出的大型魔幻雜技劇《聊齋遺夢》在濟南上演。
《聊齋遺夢》全部采用雜技肢體語言藝術展現劇情,是首次將聊齋故事搬上雜技舞臺。山東省雜技團團長姚建國介紹,在雜技動作中賦予戲劇語言,等于讓每個演員重新學習舞臺表演和音樂律動節奏等戲劇藝術。要“用雜技講故事”,讓雜技像戲曲一樣有韻味。
10月14日至15日,昆曲《紅樓夢》在濟南山東省會文化中心大劇院參加十藝節演出,好評如潮。該劇既有傳統經典折子戲之韻味,又不失新創劇目的唯美、空靈。排演該劇的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認為,昆曲《紅樓夢》對昆曲是繼承,對原著是創新。
沖擊文華獎的新編歷史京劇《瑞蚨祥》以山東的百年老字號為原型,演繹了一代魯商孟洛川經世救國的故事。這出戲在不離京劇本體的前提下,大膽改良傳統程式,融合多種京劇流派,在人物唱腔里還加入了梆子、呂劇等民間曲調,令觀眾耳目一新。
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不創新藝術就不能發展。精品涌現的十藝節,催生著藝術創新,激蕩著文化活力。(本報記者 趙秋麗 本報特約記者 李志臣)
短評
放飛時代的藝術夢想韓業庭
133臺舞臺藝術演出、27個戲曲種類輪番亮相、316件群眾文化優秀作品依次登臺……全國近2萬名文藝工作者,正滿懷激情與夢想,在齊魯大地盡情揮灑靈感與真情。
羅曼·羅蘭說:“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于它能夠顯示人的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世界。”近年來,我國藝術創作隊伍群星璀璨、新人輩出,藝術創作空前活躍……欣欣向榮的藝術圖景為十藝節的成功舉辦涂抹了厚重的底色。
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種既宏大又細致、既平易又不失典雅的方式來表達。一場“藝術的盛會”、一次“人民的節日”——十藝節用藝術的形式,表達著國人對夢想的渴望、對未來的期許。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藝術,偉大的藝術必須謳歌偉大的時代。期待廣大藝術工作者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展示地域文化、富有中國氣派的文藝精品力作。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