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文化名片一張張
張家口堡新姿。[資料照片]
最近,18幅以蔚縣傳統剪紙為圖案的“中國夢”主題公益廣告亮相各大媒體,為中國文化、中國表達作出了形象的詮釋。近年來,河北省張家口市文化發展亮點紛呈,蔚縣剪紙、張北草原音樂節、陽原泥河灣……一張張文化名片提升了當地的知名度和文化軟實力,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
跳出小圈子,打好世界牌
精致小巧的刮削器、遠古人類的“石器工廠”……在位于張家口市陽原縣的我國最大舊石器專題博物館——泥河灣博物館里,面對出土的距今200多萬年的珍貴文物,參觀者不時發出稱奇之聲。自去年9月博物館對外開放以來,這個小縣城接待的游客已經突破30萬人次。
東方人類的故鄉——陽原泥河灣遺址,炎帝、黃帝、蚩尤中華三祖合符圣地——涿鹿,兩塊“金字招牌”讓張家口聲名鵲起。張家口市委書記王曉東認為,欠發達地區要推進科學發展、跨越趕超,更需要先進文化的引領,文化發展必須要有大視野,推進泥河灣遺址群保護利用和中華三祖文化建設,打造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文化符號需要鮮活的載體才能落地。涿鹿連續舉辦了5屆萬人共祭中華三祖大典,年均接待國內外游客40多萬人次;陽原縣連續3次舉辦國際性學術研討會議,“公眾考古活動”更是讓泥河灣的知名度由學術界走向民間、走向世界。
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
張家口現有文物遺存點2910處,占河北省總數近四分之一,蔚縣剪紙、東路二人臺等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何把文化資源優勢轉變成文化發展優勢?張家口市的做法是:讓歷史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
日前,記者走進已有近140年歷史的張家口堡掄才書院,一個關于“張庫商道”的文化講座正在舉行。近年來,張家口按照“保護修復、開發利用”的思路,先后投入30多億元,對雞鳴驛、元中都、掄才書院等進行了保護性修復。
被蔚縣當地人稱為“窗花”的剪紙,已有200多年歷史。蔚縣人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開創了新寫實主義剪紙技法,剪紙種類從單一的窗花發展到8大類6000多個。在“中國剪紙第一村”蔚縣南張莊村,“焦氏剪紙”公司負責人焦新斌告訴記者:“過去一張剪紙只賣幾毛錢,現在價格最高的一幅可以賣到十幾萬元。”
擴大影響力,提升競爭力
依托蔚縣剪紙、泥河灣文化、涿鹿三祖文化等文化元素,張家口成功打造出四省區二人臺邀請賽、蔚縣剪紙藝術節、涿鹿祭祖大典等一批在河北乃至全國知名的文化活動。
冀晉陜蒙四省區東、西路二人臺邀請賽,歷時3個月,參演團隊30多支,演員500多人,為二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提供了平臺;蔚縣國際剪紙藝術節,吸引了來自16個國家、地區和國內25個省份的1600多名剪紙藝術大師和專家學者,叫響了“世界剪紙看中國、中國剪紙看蔚縣”的口號。
為了讓“大好河山”這張品牌走得更遠,張家口變單純的對外宣傳為系統化、專業化的形象營銷——注冊了“大好河山”相關品牌,制作投放了以“大好河山張家口”為統一標識的系列廣告;面向國際,組織了“大好河山張家口”國際攝影大展、蔚縣剪紙歐洲巡回展等文化交流活動。
運用市場思維,采取市場手段
“市場運作手段是大興文化產業最有力的選擇。”張家口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趙占華表示,要想經久不衰地打造一個品牌,必須運用市場思維、采取市場手段。
歷經5年,張北草原音樂節從最初的政府牽頭到現在的市場化運作,運作模式日趨成熟,5屆音樂節共吸引觀眾130多萬人次。下一步,張北縣將與陽光傳媒集團合作,努力打造中國第一個現場音樂基地——音樂小鎮。
最近3年,張家口市共實施億元以上文化產業項目77個,累計完成投資98.6億元,張家口節慶文化產業園區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實施。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1131萬人次,同比增長35.3%,文化旅游創收79.95億元,同比增長50.7%。
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推動張家口成為“中國最佳投資環境城市”“中國金融生態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2012中國最具海外影響力城市”。(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澤民 谷文娟)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