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推動全民閱讀在國外
圖片說明:圖①:一位韓國母親帶著一雙兒女在母子閱覽室快樂地閱讀。人民日報記者 萬宇攝
圖②:倫敦查寧閣路上的一家書店開展售書折扣活動,吸引顧客購書。人民日報記者 李文云攝
圖③:日本仙臺一家幼兒園里,小朋友在小型圖書館尋找感興趣的圖書。人民日報記者 田 泓攝
圖④:西班牙馬德里地鐵圖書館外觀。人民日報記者 丁大偉攝
圖⑤:印度德里公立圖書館南區分部座無虛席。人民日報記者 呂鵬飛攝
中華文明傳承與崇尚讀書緊密相聯。然而,我國目前的國民圖書閱讀率與許多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推動全民閱讀,對提高國民素質以及推動出版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至關重要。本報駐外記者通過采訪, 了解到部分國家激發閱讀興趣、推動全民閱讀的相關做法
韓國:金秋讀書遍全國
9月在韓國被稱為“讀書的時節”。每年9月,韓國都要舉行一系列讀書活動。今年9月,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和各地方政府、圖書館、學校等在全國舉行了6700多場活動,推廣讀書文化和營造閱讀氛圍。9月25日,在首爾市西大門區伊珍阿紀念圖書館前廣場,舉辦了第十九屆讀書文化獎頒獎典禮,多位在推廣閱讀文化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專家學者受到表彰。
韓國政府希望讀書能成為國民生活的一部分。為此,政府部門對基層讀書協會的活動給予大力支持,并重點支持社會弱勢群體的讀書活動。韓國政府2007年頒布實施了《讀書文化振興法》,文化體育觀光部每年都會發布讀書振興年度報告。
據韓國國家圖書館統計,至2011年底,韓國全國共有786座公共圖書館,藏書達到人均1.49本,每座圖書館服務人口為64547人。雖然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但從2004年至今的數據來看,韓國圖書館數量和藏書量一直呈快速增長趨勢。
為了方便少年兒童借書,首爾市西大門區設置了15輛流動圖書館車,定期到各居民小區送書上門。首爾市其他圖書館也是千方百計吸引孩子進入圖書館,例如,首爾圖書館為小朋友提供特制的小型書架和座椅,自助還書機也被設計成機器人的形狀。對一般市民來說,圖書借閱也非常便捷,記者僅用身份證就辦理好了借書卡,并不需要押金和工本費,每次可借出兩本書。
為了更好地引導民眾閱讀,韓國各地70多個圖書館和文學館都設置了駐館作家。各位作家在半年時間內,將舉行一系列讀書項目,每月至少20課時,主要包括文學作品介紹、名著朗讀解析、讀書協會指導和寫作技巧介紹等。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還為特殊學校的殘障兒童舉行讀后感比賽。暑假期間,韓國各地區的兒童活動中心都迎來了老爺爺和老奶奶,他們給小朋友們讀書講故事,被稱為“銀發讀書服務團”。(人民日報駐韓國記者 萬宇)
英國:家庭社會雙熏陶
倫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南邊的查寧閣路是倫敦著名的書店一條街,這里既有分門別類的主題舊書店,也聚集著福佑斯、水石等大型連鎖書店,曾經是倫敦繁榮的舊書業集散地。盡管近年受到網絡書店與電子書的沖擊,但記者看到,書店街的浩瀚書海仍吸引著很多讀書愛好者光顧。
身在世界出版大國,英國民眾有著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倫敦地鐵、輕軌或是火車上,手捧書報埋頭閱讀者大有人在,可謂是到處都能看到讀書人。
據英國讀書公益機構的數據,英國66%的民眾有業余時間讀書的習慣,比做園藝、看電影、看戲劇或聽音樂會等業余愛好的比例都要高。英國人讀書習慣的養成,主要來自家庭與社會兩方面的推動力。
來自家庭的影響與推動,主要是父母從孩子童年時期起,就注意提升他們對閱讀的關注與興趣,培養讀書“童子功”。倫敦市中心查寧閣圖書館的高級館員助理羅賓·馬汀女士告訴記者,英國很多家長都有睡前給孩子念書、講故事的習慣,而家長自身的讀書習慣,更是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讀書習慣一經養成,會陪伴孩子終生。
推動閱讀的另一重要社會力量當屬公共圖書館。英國公共圖書館之多,令人印象深刻。就拿倫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區來說,面積不大,卻有著大小12個圖書館。走在英國各地的小城市,每城必備的設施,除了教堂,一定就是圖書館了。這些星羅棋布的圖書館,大多服務意識很強,經常定期舉辦各類活動,真正起到了知識“充電器”的作用。
查寧閣圖書館的中文館是倫敦最大的中文圖書部,館長李棄予女士對本報記者說,圖書館在英國不僅是圖書流通的地方,還常舉辦各種活動,借此加強與社區民眾的互動關系。譬如,倫敦圖書館每年暑期都會舉行針對16歲以下中小學生的讀書活動。2013年暑期舉辦了名為“挑戰6本書”的活動,吸引了3.5萬人踴躍參加。(人民日報駐英國記者 李文云)
西班牙:便捷閱讀在身邊
查馬丁站是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地鐵1號線和10號線的換乘站,地鐵口的一側有一座藍綠色的流線型建筑物,那就是馬德里大區政府、市政府和地鐵公司聯合推出的地鐵圖書館。馬德里大區圖書館局副局長瑪利亞·哈烏內熱斯向本報記者介紹,有統計顯示,36%的馬德里人有在搭乘公共交通時閱讀的習慣。這樣的地鐵圖書館方便了人們利用“碎片”時間閱讀。
馬德里大區政府自2005年起開始建設地鐵圖書館,每個地鐵圖書館的面積將近20平方米,藏書1300本左右。
“這些地鐵圖書館都設在客流量較大的站點,將圖書送到乘客身邊,因而很受歡迎。”瑪利亞說。目前,馬德里共有9.6萬人持有地鐵圖書館的借書證,但實際讀者并不止這一數字,因為持有其他公共圖書館借書證的民眾也可以從地鐵圖書館借書。
作為從設計之初就以便民為宗旨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馬德里地鐵圖書館將便捷性和服務性落到了實處。首先,經調查發現,讀者借還書大多選擇中午和下班晚高峰,圖書館就把開放時間設為13:30—20:00;其次,圖書館外墻上安裝了電子觸摸屏和書箱,方便讀者查詢和還書;第三,讀者憑身份證件可以在任一地鐵圖書館辦理通行馬德里大區各圖書館的借書證,辦證和借書都免費。
以地鐵圖書館為代表的便捷閱讀方式,正是馬德里大區政府2006年推出的“民眾閱讀習慣培養計劃”的重要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馬德里大區還推出了“大巴圖書館”,每天上午10時派出13輛各載3000冊圖書的大巴開往大區各地,尤其是那些沒有圖書館設施的地方。這些流動圖書館每年的圖書借閱量達到了近30萬冊。
據統計,自“民眾閱讀習慣培養計劃”推出以來,馬德里大區經常閱讀者的比例增加了9%,閱讀習慣參數為71.3%,遠高于西班牙59.1%的平均水平。“培養和強化民眾閱讀習慣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進行的工作,我們前進的腳步不會停止。”瑪利亞說。(人民日報駐西班牙記者 丁大偉)
印度:激發興趣多渠道
“你還記得書籍是如何改變你的命運的嗎?你愿以書籍照亮他人的臉龐嗎?”這是印度一家名為“創造不同”的民間組織招募志愿者的廣告。這一組織成立于2006年,目前在全國22座大中城市設有分部。新德里分部的負責人蘇帕姆·夏爾馬是一名在校大學生。他向本報記者介紹,該組織希望通過舉辦類似“書中尋寶”這樣的趣味讀書活動,幫助人們,特別是兒童和青少年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識字率低是困擾印度社會發展的難題。印度當前文盲占總人口的27%,閱讀興趣下降的問題也引起人們的擔憂。根據印度國家圖書托拉斯去年底做的一項調查,在全印的非文盲青年中,3/4的人除教科書外,就再也沒讀過其他類型的書,在農村地區該比例升至4/5。印度人力資源開發部部長曾對此表示,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成為印度政府和社會共同努力的方向。
印度中等教育理事會去年曾發出書面通知,要求廣大中學校長重視培育學生的閱讀習慣。通知認為,學校應確保學生在其早期能接觸到豐富的、具有吸引力的閱讀材料。理事會特別要求學校推進閱讀項目,培養、豐富學生的閱讀技巧,還先后為學校開列了閱讀書單。通知還強調圖書館的作用,理事會特地向所有學校下發了圖書館管理、使用指導意見。
新德里在全市設立了5處公立圖書館,以方便人們就近閱讀。記者在德里公立圖書館南區分部看到,圖書館雖然不大,卻吸引了不少人,特別是青年人。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向本報記者介紹,只要花2盧比(約合人民幣2角)辦張借閱卡,即可利用圖書館的所有資源。
印度出版商聯合會秘書長阿肖克·古普塔今年在參加德里第十九屆書市時表示,希望借書市激發人們對閱讀的興趣。古普塔稱,他們計劃在社區附近開發圖書館,并從小圖書館做起。(人民日報駐印度記者 呂鵬飛)
日本:親近讀書從小抓
3歲的女兒在日本上幼兒園,每天回家前都會去幼兒園里的“太陽圖書館”借本圖畫書,睡前讓爸爸媽媽給她“講書”。每過幾個月,圖書館就會向家長報告孩子都借了什么書,并向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推薦不同的書目。負責圖書管理的老師告訴本報記者,幼兒園共有464冊藏書,主要由市政府公費撥款購買,也有部分書籍來自社會團體和家長的捐贈。
“親近讀書”是日本義務教育的重要內容。2001年,日本制定了針對18歲以下未成年人的《兒童讀書推進相關法律》,規定每年4月23日是“兒童讀書日”。2008年和2013年,日本又兩次對該法進行修訂,強調讀書是學習語言、磨礪感性、提高表現力、豐富想象力、提升生活能力不可或缺的途徑,要為所有孩子創造隨時隨地自主讀書的環境。
日本《圖書館法》、《學校圖書館法》明確規定了各級政府和學校設立圖書館的責任、經費來源和人員配置。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整合建立圖書數據系統,包括學校圖書館在內的全國所有圖書館均可免費使用。據日本文部科學省最新統計,日本63%的圖書館設立了兒童閱讀室,2010年一年向兒童出借書籍1.8億冊。日本還要求市民活動中心、兒童館等公共場所盡可能設置兒童圖書角,甚至醫院也要讓嬰兒接觸圖畫書。此外,為了方便殘障兒童讀書,日本許多圖書館還提供盲文讀物、有聲讀物,甚至提供讀書器和放大鏡。對推動兒童讀書表現突出的學校、個人、社會團體和出版機構,文部科學省每年都會進行表彰。
“兒童讀書推進計劃”規定了0至18歲不同年齡階段要達到的閱讀理解水平。比如,對幼兒園小朋友的要求是:理解生活常用語言,親近圖畫書和故事,能和教師和小伙伴溝通。對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要求是:理解文章所述的順序和場面,培養對讀書的興趣。日本學校圖書館還設有專職的“司書教諭”,也就是“圖書管理指導員”。“司書教諭”要根據《教學大綱》對各年級學生的語言理解要求,制定推薦書目,組織讀書活動。
1988年,千葉縣兩名高中教師發起了“晨讀”活動,提倡在每天上課前花10分鐘為興趣而讀書,全校師生一起閱讀課外書籍。目前,已有近3萬所中小學開展了這項活動。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還會聚在一起,交流經驗。“兒童讀書推進計劃”還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一方面可以增進家庭成員間的溝通,另一方面可以創造良好的全民讀書氛圍。
據調查,開展“兒童讀書推進計劃”后,日本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國際排名由2006年的第十五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八位。(人民日報駐日本記者 田泓)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