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設計”設計產業
小米3手機屏幕可支持指套操作和濕手操作(資料照片)
“外星人榨汁機”被稱為工業設計的經典之作。(資料照片)
能演奏出悅耳音樂的開水壺,為生活點綴了童真和情趣。(資料照片)
現在設計的價值被低估了、設計的市場也做狹小了,只被限定在工藝美術領域。應重新認識設計、重新“設計”設計產業:從微觀來說,設計可以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宏觀來說,設計架起了“文化”與“科技”聯通的橋梁,成為“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關鍵一躍。
1、認識設計產業的價值:不是附加值,而是核心價值
鏡頭
同樣是電子表,同樣的做工和材料,普通的只能賣幾十元,而瑞士的斯沃琪(swatch)加入了設計理念和時尚文化,卻能賣到近千元。加入設計的理念,蒼蠅拍也能有生活的情趣、提高身價,法國著名設計師菲利普·斯達克設計的蒼蠅拍價格高達百元。
“設計不只是給商品增加了文化的附加值,而它本身就是核心價值。”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如是說,相同質地的面料和相同做工的服裝,如果擁有卓越的設計和品牌,就成為了時裝;反之,則叫做衣服,價格也就有了天壤之別。高級的時裝,設計費用占據了生產成本的80%以上。
融人了創意設計的產品,能“點石成金”。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總經理李丹陽認為,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現在必須思考怎樣能從價值鏈的低端走到價值鏈的高端,這其中設計是不可或缺的環節。“我們是服裝生產大國,卻是服裝設計小國,只能貼牌生產。中國的產品怎么樣能從山寨變為創造,從地攤走上T臺,從唐人街走上香榭麗舍大街,只有變成一個創意設計強國才可能掙到更多利潤”。
“發展創意設計產業應成為助推國民經濟轉型升級、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重要途徑,是中國產業轉型的發動機。”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認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普遍存在產品附加值低、產能過剩、有效供給不足等問題,這給提升產業整體素質帶來巨大挑戰,也給創意設計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有利機遇。
“在世界范圍內,創意設計已經被看作是帶動經濟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產業。”據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曾輝介紹,英國這個傳統的工業國,為了讓停滯的經濟有活力,布萊爾時期提出了“創新英國”的概念,通過設計理念的創新刺激英國工業的復蘇;韓國金融危機以后,經濟受到了重創,也希望通過設計產業提升自己的產品,韓國文化振興院提出未來五年內韓國要成為全球的設計強國;我國的臺灣,從2000年開始大力提倡文創概念,文化創意產業與生物科技、綠色能源、醫療、精致農業、旅游觀光并列為六大新興產業。
建設創新型國家已成為我國的發展戰略,而設計是創新的載體,設計產業是聯通文化與科技的橋梁,但我國缺乏統一的政策整合。潘公凱呼吁:“設計所創造的價值應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要視為國民經濟巨大的生產力,需要頂層設計和統籌管理。”
“可喜的是,在國家統計局2012年最新修訂的文化產業統計標準中,針對設計產業新業態的發展,特別增加了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涵蓋十大類設計服務。”劉玉珠預言,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加快推進,創意設計將滲透到制造業、建筑業、服務業、農業等國民經濟各行業各領域,在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人們生活品質、增強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激發設計消費:引導大眾需求,滿足個性消費
鏡頭
普通的紙膠帶,因為臺北故宮的創意,印上康熙皇帝御批的“朕知道了”,簡單四字,霸氣十足,產品身價倍增。兩次推出,均被搶購一空。人們不得不佩服“臺灣真的很擅長把生意做成文化”,賣的不僅僅是一件普通產品,而是加入了驚喜、有了故事和情感。僅臺北故宮,去年創意產品銷售總額就達4.8億元新臺幣。
文化創意水平是社會進步標尺,不是憑空產生的,是整個社會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反映,是人民有更高的生活品質要求的體現。就算只是一款開水壺,當水燒開時,銅哨發出的不只是千篇一律的“咪”和“噓”兩個音調,而是演奏出悅耳的音樂,為生活點綴了童真和情趣,吸引消費者購買。
“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中,設計消費無處不在。在滿足基本功能時,設計帶來了更多觸動人內心深處和想象力的趣味。”李丹陽認為,設計產生的知識產權、品牌等構成了消費的重要部分。
設計消費構成了文化消費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不意味著設計消費一定是高端的消費行為;而應是多層次、滿足不同消費能力人群的設計消費。為此,法國著名設計師菲利普·斯達克“讓設計走入生活”的理念得到了許多設計師的認同:“是設計一件能賣1萬歐元的作品,還是設計一件能賣一萬件的1歐元的作品,我愿選擇后者,讓設計為生活服務,讓更多的人享用和感受設計。”
小米、魅族等國產手機為什么能在中國市場能暢銷千萬臺?曾輝分析了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其高端配置和低廉的價格獲得眾多國內消費者的青睞,另一方面就是設計理念的勝利。從設計上控制了成本,抓住了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手機零配件生產地和全球最大手機加工地的優勢。同時,國產手機逐漸走出山寨路線,開始走“微創新”的路線,以個性化的創新設計打動消費者,從外在的視覺、觸感,到內在的使用體驗和應用都迎合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使國產手機設計更加“接地氣”。
“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決定了消費能力的差異性。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后要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潘公凱說,這就為推動設計消費,拉動內需增長提供了空間,也能倒逼中國設計產業的成長。大眾有經濟適用型、簡約型的設計消費需求,高收入人群有特殊、專屬、個性化的高端設計消費需求——滿足公眾化的消費需求和喜好,設計創新對驅動消費的意義不言而喻。
3、完善設計產業鏈:培育設計經紀
鏡頭
意大利的阿萊西(Alessi)公司被稱為“設計工廠”,成立90多年來,在全球有500多家店。令人感興趣的是,它沒有自己的雇傭設計師,而是與世界200多位知名設計師簽約合作,打造出一款款標志性經典設計作品,在世界暢銷。一款“外星人榨汁機”就從1990年長銷至今。阿萊西的設計經紀,助力設計師的“作品”變為“產品”,再變為“商品”的飛躍。
“我國創意設計產業還處在起步階段,在加快設計要素和資源的流轉速度方面,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潘公凱坦言,一方面,創意設計的氛圍不濃,創意能力和設計水平還不高,在文化資源挖掘、知名品牌打造、高端人才培養、與實體經濟對接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另一方面,設計者有足夠好的設計創意時,卻又苦于無錢,難以進行市場推廣。設計產業發展的資源分散、設計交易對接渠道不暢。
“在國外成熟的設計市場上,設計產業的鏈條很順暢,有專門的設計經紀人去推廣市場,設計師可以專注于自己的設計。”據曾輝介紹,國際上已形成了設計服務外包貿易體系,有的企業不一定要擁有自己的設計師,但一定要有設計管理,一些公司還專門設立“首席設計執行官”,去全世界采購好的設計,中國設計師也將進入到這樣一個體系中去。比如在2011年“米蘭國際設計周”上,十位中國設計師參展,把中國文化元素通過設計融入到現代生活。其中張永和設計的“荷葉盤”被國外設計公司相中,采購了版權,在意大利生產,到全球銷售,實現“中國設計,意大利制造”。
為了彌補設計經紀人缺失的短板,北京市嘗試著完善設計產業鏈。去年,國內首家設計交易市場開業,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介紹說,這將為設計產業提供供需對接、孵化培育的統一服務平臺。有一個好的設計創意,在這里可以找到投資、生產、專利保護等一系列服務,轉化成新的產品,預計一年交易額可達180億元。
“用大視野推動大設計,為設計全產業鏈提供服務與支撐,這是未來中國設計市場要走的路。”潘公凱指出,還要有規范的設計版權的認證與保護,有完善的設計金融投融資服務體系,有完整的設計交易平臺、設計經紀服務、設計拍賣平臺、設計品保稅平臺等,這些都力求為設計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