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節儉找回節日真滋味
時間:2013年09月18日來源:《光明日報》作者:
中秋和國慶兩節將至,華夏兒女沉浸在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中。傳統佳節提供了走親訪友的機會,祖國的生日也是會議慶典集中的日子,與之相對應,請客送禮、奢靡浪費之風也有抬頭的可能。因此,“風清氣正”“崇尚節儉”的提醒在此刻十分必要。
曾幾何時,很多傳統佳節被異化成送禮的節日——端午被戲稱為“粽子節”,中秋被調侃為“月餅節”。粽子和月餅或攀扯宮廷,或命名御膳,包裝華美繁復,售價令人咋舌,不僅助長了奢侈浪費之惡俗,還滋生了行賄受賄之歪風。這樣的過節方式,其實是傳統文化的市儈化、庸俗化。
同樣,國慶節也成為一些地方亂花錢的借口。有的地方將國慶看做裝點門面、上馬形象工程的機會,大到翻蓋政府機關、揭牌地標建筑,小到買盆栽、擺鮮花、購置彩條橫幅,仿佛沒有花團錦簇、燈火輝煌,就表現不出國慶節的內涵,彰顯不出普天同慶的熱烈氛圍。有這份精力、這份財力,真不如多用些在民生和教育上。因為,民生和教育的提升與進步才是我們在國家的生日里應該慶祝的成果,也是我們在節日之外應該努力的方向。
節儉過兩節,不只體現在物質層面,也一樣體現在文化領域。日前,中宣部、財政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制止豪華鋪張、提倡節儉辦晚會,嚴格禁止那種大操大辦、求大競奢的辦會方式。抵制拼明星、比闊氣、講排場的辦會風氣,為兩節期間的文化活動劃定了“紅線”。各種晚會活動能否秉持樸素節儉的理念,不僅是落實中央精神成果的檢驗,而且會成為普通群眾過節方式的風向標。因此,各級政府機關、領導干部必須在節儉過節上作出表率。
節儉過兩節,不僅意味著節約財力、減少浪費、矯正不良風氣,而且是在滌濁揚清,返璞歸真,回歸節日的文化內涵。不見天價月餅與奢華慶典,沒有請客送禮與迎來送往,我們才能找回那些屬于節日的真滋味。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