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別關注]《想飛的孩子》:十年磨一飛翔夢
9月14日,大型兒童現實主義舞臺劇《想飛的孩子》迎來了第一百場演出,北京兒藝在北京二十一世紀劇院隆重舉行了百場演出紀念活動,航天英雄楊利偉應邀觀賞。隨后,該劇還將于10月13日代表北京赴山東日照參加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文華獎”演出。目前該劇正在全力沖擊“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和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文華獎”兩項大獎。 ——編者
十年磨一飛翔夢
——兒童現實主義舞臺劇《想飛的孩子》百場演出登陸世紀劇院
《想飛的孩子》劇照
《想飛的孩子》堪稱“十年磨一劍”,作品的創意要追溯到2004年,當時北京兒藝導演王炳燃從藝術總監吳玉中的原創小說中獲得靈感,想要創作一部以“想飛”為題材的兒童劇。之后的10年中,劇本歷經3次顛覆性的大改,又不斷打磨,主創人員三度走進北京偏遠山村體驗生活,終于完成了這部關注當下農村兒童成長的作品。
“看完《想飛的孩子》,我熱淚盈眶、感慨萬千。以往的兒童劇總在兩極上搖擺,要么是過度低幼化,覺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一味在作品里表達你應該怎樣怎樣;要不然就是成人化,把本來由成人面對的問題丟給孩子。但這部作品以孩子的角度出發,以人性的立場創作,是一部既根植現實又不乏浪漫與詩意的精彩之作。”北京戲劇家協會駐會副主席楊乾武如是說。
《想飛的孩子》,這個名字聽上去有些童話甚至是荒誕的色彩,卻是當下兒童劇舞臺上難得一見、質樸清新的現實主義作品。它講述的是一個關于夢想的故事:名叫強子的山村男孩一直想要飛,天真的他向飛鳥“借”羽毛、改造孔明燈,不斷試驗、不斷闖禍。開始,連他的父親也不理解,但當強子因實驗失敗受傷,父親卻決意造出一架飛機喚回兒子的記憶。這個看似不著邊際的“救子之夢”,最終點燃了全村人心中沉寂的夢想。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劉彥君認為,大多數的兒童劇表現的都是如何按照成人社會的規范、格局來調整、修正兒童的夢想,讓他們適應成年人的原則。但《想飛的孩子》卻反其道而行之,以孩子的童趣、童心來引領成年人,讓夢想得以放飛、得以成真,這不僅是一種戲劇模式的突破,更是創作觀念上的突破。
作品的故事背景,實實在在地落在北京郊區,劇中人物的形象、舞臺設計、服裝、音樂,不僅以現實主義作為創作的基礎,還極具“北京范兒”。大幕剛拉開時,寫實、樸素的舞臺頗有幾分《駱駝祥子》《龍須溝》的感覺;當強子與父親聊天時,響起的三弦更一下子讓觀眾進入了北京故事的氛圍之中。劇中人的表演也都非常寫實,人物不夸張、不臉譜、不死板。扮演強子的演員生動細膩地詮釋出每個人生活周圍都會有的“熊孩子”;村長、八爺爺、冬瓜媽雖然不是主角,也都塑造得有血有肉,讓整個故事的北京味道更為濃厚。
兒童劇注重與小觀眾的互動,《想飛的孩子》更是如此。當一個貼滿了公雞圖案的大氣球,被當做雞群在孩子們中間轟來轟去時,孩子們激動地想要跑上臺; “我希望我們家的柿子樹,夏天結冰棍,冬天結包子……”當臺上的“孩子們”對著孔明燈許下自己的愿望時,臺下的小觀眾也被打動,禁不住七嘴八舌地說起了自己的愿望。同時,作品還將視野拓展得更寬。“打是教育嗎?”劇中的村長這樣問強子的父親,同時也是在問陪孩子進劇場的家長們。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童道明指出:“這部作品最難得的突破,就在于它不只是強調與孩子的互動,更有與父母的互動。劇中的成人角色不再只是陪襯,他們有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的痛苦。兒童的夢想很可貴,大人們應該去愛護,這不是在給孩子們講大道理,而是應該讓所有人思考的問題。”
《想飛的孩子》通過夢想傳遞出正能量,更為可貴的是,它還帶有對于社會現實的反思:天真的孩子本有純凈的夢想,但夢想卻總被現實的嚴酷和功利所扼殺。孩子不切實際的夢想被成人嘲笑,而“切合實際”的成人又喪失了夢想的能力。作品的主題在于沉重的現實與飛翔的夢想間的沖撞,就像開始時強子的父親總在問的,“你想什么不好,非想要飛,你就不能想點兒有用的嗎?”在“實用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抗衡中,《想飛的孩子》不僅讓觀眾看到孩子對于夢想的堅持,同時讓人們感悟應該用愛去呵護孩子的夢想,甚至也不妨像孩子一樣,去做一些看上去“不著調”的夢。
強子本是讓所有人頭疼的搗蛋鬼,但當他真的失憶之后,大人們又都心疼得不行,要幫助他完成夢想。“結尾的處理相當精彩,強子的病已經好了,但大人們仍在堅持做飛機。這時他們不再是為了強子做,而是在為自己。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潛藏著童真與童趣,只是需要一個機會,這部作品是由孩子開掘了成年人的內心。”劉彥君說,“不僅是兒童劇,在中國的戲劇創作中,講不好故事是一個通病。戲劇是‘過程的藝術’,情節的層次要非常清晰。從這個角度上看,《想飛的孩子》也值得稱道。從強子最初在高空飛翔的夢想,到父親救治兒子、眾人幫助強子父子,不同的夢想在同一點上交融。整個的過程都合情合理,情節點扎實、經得起推敲,看得出創作者的用心。”如果說實用主義那厚重的塵土,早已覆蓋了人們心底的浪漫,那么作品便以“飛翔的夢”,剝洋蔥一般層層剝除了那些塵土。到最后,“飛翔”不再荒誕,而是讓所有的人都為之唏噓感動,并重見自己已經久違的夢想。(記者 張婷)
2013年5月22日,《想飛的孩子》主創團隊與昌平區老峪溝中心小學的孩子們共同放飛載有夢想卡片的氣球
2013年5月22日,《想飛的孩子》主創團隊赴昌平區老峪溝中心小學,與孩子們共同啟動“《想飛的孩子》中國夢傳遞之旅”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