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嶺南文化“開花結果”
玉林市江南公園
玉林八音
■玉林市委書記金湘軍:一個城市的競爭力最終取決于它的文化特質。
主持人語
“嶺南美玉,勝景如林。”人們于萬千美辭佳賦中取其一,對玉林作出了如此注解。而今,玉林市又吹響了創建“特色嶺南文化示范市”的錚錚號角。何為特色?獨特之光彩、風格也。“當今時代,城市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文化的競爭。”在玉林市委書記金湘軍看來,打造特色嶺南文化,必須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來考察,一方面要吸取和傳承玉林自身的歷史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又要在文化與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與時俱進地彰顯時代特色。
——欄目主持人 楊 亮
“玉林精神”激發全民創業潮
說嶺南,談玉林,都離不開一個關鍵詞——玉商。玉林人善于經商,使玉林在唐宋時就成了名聞遐邇的“嶺南都會”。
改革開放之初,玉林開風氣之先,鄉鎮企業勢如春筍,成為廣西商品經濟最為活躍、發達的地區。此后,玉林的發展不斷升級:從零星散落的家庭作坊,到連綴成片的企業廠區;從粗放型的冶銅、冶鐵、販鹽,到現代的機械、陶瓷、皮革服裝、中藥材等產業;從農業一枝獨秀,到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方興未艾……“嶺南都會”再現繁榮景象。
其背后的精神動力是什么?
答案就是十二個字的“玉林精神”:敢為先、善創業、重務實、尚包容。“這種精神脫胎于玉林本土的歷史文化,是城市人文底蘊、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的高度融合與凝練。”玉林市委黨校張秉文副教授如是認為。
玉林人給自己的城市定位為“宜居創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既要有利于創業,又要宜居,讓人們可以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在“善創業”精神的激勵下,玉林市“全民創業”涌熱潮。十幾年前,農家婦女龐富英開設的一個皮革小作坊,如今已成為廣西最大的制革企業,年產值超過3億元;剛剛大學畢業的張杰從國家的“限塑令”中尋得商機,創辦了玉林市創綠無紡布制品廠,年收入超過50萬元,產品遠銷東南亞……
截至今年上半年,玉林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4.95億元,累計發展小微企業7928家、民營經濟主體14.79萬戶。“大中企業頂天立地、小微企業鋪天蓋地”的勝景正因千年商埠的創業基因裂變,呼之欲出。今日的玉林被外界譽為“廣西的溫州”。
對歷史文化負責
與其他城市不同,玉林可以稱作高樓大廈的建筑屈指可數,臨街而立的,多是四五層的私人“竹筒樓”。這一批批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沿街建筑,銘刻著商業小城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成長發展的印跡。然而,落后的基礎設施畢竟難以匹配打造現代化城市的要求,十年前,一系列舊城改造項目陸續開工了。
“祖輩們靠創業籌建的樓房會被拆掉嗎?”“‘一鋪養三代’的小本經營可否在新的城市里長存?”一個個事關人們切身利益又略帶憂慮的疑問,在坊間蔓延。幾年過去了,人們驚奇地發現,政府并未對竹筒樓大拆大建,而是將巨資投放在“地下”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建設上。這樣一來,居民樓的房子未拆,生活卻極大改善了,政府務實的做法實現了城市發展與百姓安居的雙贏。
“建筑是城市的符號,是濡染城市記憶的窗口。”玉林市住建委負責人認為,“一個城市的規劃、設計與建設,應懷敬畏之心,對歷史文化負責。”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脊梁。2012年,玉林市出臺《關于創建特色嶺南文化示范市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加強特色嶺南文化建設、繁榮文化藝術精品、推進文化創建和品牌培育”等九大舉措,讓這座商業小城盡得文化的潤澤和滋養。
近年來,玉林市擎起特色嶺南文化大旗,一批本土文化精品不斷亮相:雜技《力量的抗衡——皮條》榮獲第八屆中國雜技金菊獎“最佳演員獎”;舞蹈《守》和情景歌舞《印象·客家情》獲“八桂群星獎”金獎;《圩·尋》等作品獲廣西美術書法攝影類一等獎。
融合,讓城市更美好
“中小企業大經濟,玉林博覽新商機。”今年9月5日至8日,第十屆中小企業商機博覽會(中國·玉林)(簡稱“玉博會”)在玉林舉行。作為廣西唯一與中國—東盟博覽會同時誕生、同期舉辦、同步成長的配套展會,玉博會已經成為助推玉林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
事實上,在玉林,玉博會早已不是“一會獨秀”。自2009年開始舉辦的中國(玉林)中醫藥博覽會至今已舉辦5屆,自2011年開始舉辦的中國(北流)國際陶瓷博覽會也已花開三度,這些盛會已經遠遠超過單一的經濟范疇,綻放出經濟與文化相互交融的絢麗光彩。
“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是玉林的軟實力,玉商文化、華僑文化、客家文化的融合,形成了開放、包容、創新的城市品格,對玉林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玉林市市長王凱如是認為。
玉柴機器鑄就了“中國動力之城”、三環陶瓷造就了“全國最大的日用陶瓷生產基地”、福綿皮革服裝成就了“世界褲都”、博白芒編編出了“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在濃郁商業文明氣息背后,還有農業文明的昌盛:玉林還是廣西農業大市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許多人說,玉林人擅長“無中生有”。這里不種藥材,卻建起中藥材市場,并躋身中國三大中藥市場,獲譽“南方藥都”;這里不產肉牛,卻形成了享譽遠近的牛巴、牛肉丸、牛腩粉等體現“牛文化”的特色飲食;這里不沿邊、不沿海、不沿江,卻占得北部灣經濟區“4+2”城市序列的一席,搭上了開放開發的“快班車”……說是“無中生有”,實則“海納百川”,在嶺南文化輻射下,本土文化不斷與中原文化、邊陲文化、海洋文化相交融,百花齊放、一片錦繡。
文化浸潤,濡染精神。在這片熱土上,一批“好人”令人動容:為保護國家財產,英勇與歹徒搏斗,身中兩槍的食品公司副經理甘作耀;不顧危險勇救12名溺水者,并組織了民間救援隊的腿部殘疾老人譚寶新;路見少年落水,奮不顧身跳入江中漩渦,乃至獻出生命的“中國最美農民”……一個匯集了“美麗商家”“美麗草根”“美麗社會組織”的“好人社會”正向外傳遞著正能量。(本報記者 劉 昆 本報通訊員 張林濤)
專家點評
重新發現玉林
在廣西,玉林人以精明強干著稱。
文人里面,如陳柱、馮振、王力,都是20世紀影響卓著的人物;武將里面,如黃紹竑、黃旭初、夏威、葉琪、韋云凇、羅奇,這些人物,只要“百度”一下,哪一個不赫赫有名?
然而,如果深究,玉林人為什么精明強干?估計大多數人說不出所以然。
在廣西這片土地上,南寧儼然政治中心,桂林長期文化中心,梧州曾經商業中心,柳州正當工業中心。
唯有玉林,雖然農業發達,但也不以農業中心自居。
一方水土一方人,城市的發達與城市的特點常有聯系:有的因為土地肥沃,有的因為交通便利,有的因為物產豐富,有的因為城市被定為國都或者省會,有的甚至因為城市窮而志堅,絕地反擊開辟出一條生路。
玉林似乎與上述情況都不一樣。“敢為先、善創業、重務實、尚包容”觸到了玉林人的氣質,“無中生有”道出了玉林城的特點,除了這些,我想說,玉林人有一種最可貴的素質,那就是自力更生。自力更生這個詞過去說得多,現在說得少了。我不敢說玉林人能夠獨立自主,但我確實能感受到玉林人的自力更生。任何城市與人的發展,固然需要各種各樣的外力,但不可缺失的是自力更生的精神。玉林城正是因為有了自力更生的精神,玉林人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才能開拓爭先,生生不息,造就精明強干的玉林人印象。(黃偉林 廣西師大文學院教授、知名文化學者)
■玉林市市長王凱:文化對玉林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