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民間文化根脈
留住民間文化根脈
——寫在第九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開幕之際
宜昌市長陽歌舞團表演巴山舞。CFP
激情四射的巴山舞,有“巴楚古音活化石”之稱的興山民歌,曲調優美的宜昌絲竹……
古老的巴楚文化,緣何能在湖北宜昌大放異彩?第九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9月16日在宜昌開幕,記者此前走進當地尋找答案。宜昌市委宣傳部部長廖達鳳對記者說:“保護的目的是為了傳承,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走下去。塑造城市品牌,惠及尋常百姓,這是對宜昌民間文化最有效的保護和傳承。”
發掘瑰寶,守望文化之魂
劉德培、孫家香、向長儀、劉德方,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宜昌先后涌現出4位享譽全國的故事大家。是誰成就了他們?宜昌市文聯黨組書記黃尚榮說:“這得益于一群擔當責任、踐行使命的民間文化掘寶人,王作棟就是其中一個。”
談起劉德培,王作棟回憶:1976年冬,他所在的五峰縣文化館年久失修,便請來一位年近古稀的瓦匠師傅檢修屋頂。“瓦匠滿臉皺紋,眼神疲乏,穿一件灰蒙蒙的舊襖子,一條皺巴巴的單褲衩,一身灰垢。”晚上,王作棟邀請瓦匠烤火喝茶。簡陋的宿舍里,瓦匠開始談天說地,從傳統情歌到賽歌斗狠的五句子,連講帶唱張口便來。王作棟意識到:眼前這個老瓦匠是個奇人。
老瓦匠就是劉德培。隨后的半個月,兩人每晚都在聊民間文化。“一杯酒,幾碟菜,他民歌、故事、謎語、婚喪習俗樣樣來,不重樣。”王作棟說。此后25年時間里,王作棟相繼整理出劉德培傳講的民間故事512則、歌謠1000余首、俗諺2000余條、謎語800余個、皮影戲文5部。“我的那些經,好比坡田里的洋芋,要一窩窩地挖。沒人挖,洋芋不就爛在坡里了嗎?”劉德培生前的感嘆,飽含著文化傳人對文化工作者辛勞的贊譽之情。
劉德方被人關注,則不得不提彭明吉、余貴福。1993年,宜昌舉辦首屆皮影戲擂臺賽,劉德方的表演令人耳目一新,引起了時任鄉文化站站長余貴福的注意。時任宜昌縣委副書記的彭明吉,也特意跑到劉德方家中,一連聽他傳講了12個民間故事。彭明吉當即拍板,要求鄉文化站對其進行采錄整理。其后3年時間,余貴福利用休息日進行采錄工作。1999年10月,記錄劉德方傳講的民間故事《野山笑林》一書,正式出版發行。
保護傳人,留住民族之根
“宜昌各級黨委政府,以一種文化自覺,擔當起民間文化呵護者的責任,對民間文化重點傳承人采取一系列保護措施,使民間文藝之花越開越艷。”宜昌市文化局局長王永平說。
2003年9月中旬,宜昌發起設立專款專用的“宜昌市民間文化高齡傳人扶助金”。當月下旬,84歲的孫家香就領到了3000元扶助金。傳講了400多個民間故事的孫家香,是土家族女故事家。她住在偏僻的山村里,生活極為窘迫。2003年夏天,時任宜昌市委宣傳部部長的文成國看望孫家香,當即與縣、鄉領導同志商量,把孫家香安頓到福利院養老。
94歲高齡的孫家香開心地告訴記者,工作人員每天按時送飯、送水,還幫她洗衣服,“沒有政府照料,只怕我的骨頭早就打得鼓了”。
建立民間故事資源數據庫,開展評選優秀民間傳承人活動,對高齡民間故事家給予傳承補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保護孫家香式的民間故事傳承人。三峽船工號子著名傳人胡振浩、鄂西小調重要傳人萬戌姐、杜元香等,都成為專項扶助的對象;問鼎青歌賽、喜摘“山花獎”的原生態“農民兄弟”歌手王愛華、王愛民,被破格招入區文化館……
傳承文明,惠及民生之本
質樸粗獷的土家跳喪舞歷史悠久,是鄂西土家族在民間保存最完整,可以獨成體系的一種民間舞蹈。從小就喜愛民間文化的土家族漢子覃發池,發誓要讓“跳喪”推陳出新。歷經取舍、研究、整理,1979年7月,由“半邊月”“靠身子”“四合”“喜鵲登枝”“雙龍擺尾”“百鳳朝陽”“風擺柳”“巴山搖”8套樂曲和舞姿組合而成的一種新型舞蹈誕生了。覃發池將舞蹈定名為“巴山舞”。“巴山舞”一改“跳喪”時的向下、埋頭、扣胸的沉悶感,昂首挺胸,放開手腳。著名舞蹈家賈作光三赴長陽,與群眾同跳巴山舞,贊揚巴山舞是“東方迪斯科”。
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將“巴山舞”作為全國十大廣場健身舞之一向全國推廣。覃發池說:“利用當地民間舞蹈素材,挖掘創造新的舞蹈形式,然后讓它回到民間,那才是傳承民間文化的價值體現。”
走進“中國謎語村”青林寺村,村頭十字路口豎立著一堆巨大光滑的石頭。“靠人座位好穩當,兒女行為好高尚,力加兩點不認辦,鑲木成松綠山莊。”這是什么意思?村黨支部書記廖興遠說:“這是廉政謎語,謎底是‘立黨為公’。干部常看一看,念一念,想一想,很有警示教育作用。”
“廉政謎語”的作者是村民趙興壽。趙老告訴記者,他已創作出版《廉政鄉音》《計生謎語》等謎語書籍,讓青林寺謎語以特有的魅力滲透到各行各業。
民間文化進校園,民間藝人上講臺。撒葉兒嗬傳承人張言科、南曲傳承人覃遠新、興山民歌傳承人陳家珍等人走上講臺,傳授技藝。近5萬名學生會喊山歌、唱南曲、演花鼓戲。長陽、五峰、枝江、宜都、興山等縣市建立了18家民間文化傳承基地。
在傳承人的帶動下,宜昌民間文化藝術表現形式不斷創新,部分手工技藝轉化為生產力,依托產品走向市場。采花毛尖茶、三峽奇石、步步升布鞋等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發展。2012年,采花毛尖茶年產值達15億元,帶動五峰及周邊地區茶農10余萬戶增加收入。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