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集》出版——奇人遠去絕學傳
文三雕梅花喜鵲紋象牙蒙心(選自《說葫蘆》)
文三雕梅花紋染綠象牙蒙心(選自《說葫蘆》)
太極圖(選自《明代鴿經 清宮鴿譜》)
黃花梨梅花式凳(選自《明式家具研究》)
“老友王世襄于去冬故去,他的絕學奇才,不應隨他而去?!蓖跏老?009年去世后,畫家黃苗子曾發出這樣的感慨。
日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將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髹飾錄解說》《竹刻藝術》《說葫蘆》《錦灰堆》等十種代表作重新整理編排,結集為《王世襄集》出版,王氏絕學得以再度傳續。
黃苗子的遺愿實現了。
舊家庭中的“另類”
1914年,王世襄的父親買下了北京南小街芳嘉園的一座四合院。不久之后,王世襄在這座四合院里出生,一直住了差不多80年。
在一篇文章中,王世襄這樣描述自己的青少年時代:“我自幼及壯,從小學到大學,始終是玩物喪志,業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懷鳴蟲,鞲鷹逐兔,挈狗捉獾,皆樂之不疲。”
文化學者趙珩與王世襄有著多年的交往。在他看來,王世襄一生趣味的養成,與其年少時所受的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皬?924年到1934年的10年間,暢老(按:王世襄字暢安)是在北京干面胡同的美國學校讀書。美國學校里大多是外國小孩,進行的是西式教育,給學生很多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時間。在這所學校寬松的學習環境中,王世襄的個性得以充分發展,他甚至在英語作文中大談鴿子?!?/p>
從美國學校放學回家,則是又一番情形。父親為王世襄延請了飽學的國學老師,每天講授兩個小時,直到他進入燕京大學才停止。王世襄回憶說:“老師十分認真,從文字學、經史到詩詞、駢文等都教。但除了詩詞我比較喜歡,學到了一些以外,其他各門都沒有用心去學,實在辜負了父母和老師,不過文言文還是勉強能寫的。”
趙珩認為,相對自由的西式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共同造就了王世襄。
“暢老玩的東西都比較‘邪’,也比較苦。為了這些愛好,他常常早上三四點鐘就得起床,捉兔、捉狗都很費力氣,為了讓鷹落到手上,得把手掌裹滿了布才行,一般人吃不了這個苦。即使在舊家庭中,也稱得上‘另類’?!壁w珩說。
不是“玩家”
上世紀80年代,已是古稀之年的王世襄,終于有機會把兒時的諸多愛好寫成文字:喜歡斗蟋蟀,整理出《蟋蟀譜集成》;愛好養鴿子,編寫了《明代鴿經 清宮鴿譜》,直至《說葫蘆》《錦灰堆》,更不用說最為人稱道的《明式家具研究》。
“一頁頁,一行行,一字字,無一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注腳?!边@是啟功對王世襄作品的評價。黃苗子則說:“他是一個了解中國文化生活和民眾學的人。他做學問愛搞些‘偏門’,人棄我取,從不被注意的角度深入反映中國傳統文化。”
年少時面對“紈绔子弟”“不務正業”的指責,王世襄不改其志。到了晚年,面對蜂擁而至的褒獎,王世襄依舊淡然。
詩人邵燕祥總是從朋友處聽說,王世襄是一個親自動手的美食家,騎自行車倍兒帥,一手扶把,一手夾著案板,從芳嘉園到北總布胡同范用家烹調示范;還是球迷,傍晚穿著背心、短褲,騎在車上,又是單手扶把,一手拿著大芭蕉扇,徑奔東郊工體門口等退票。
趙珩常常在王世襄家中見到各色民間工匠:有的剃著光頭,有的背著布包袱,有的身上滿是塵土,王世襄和他們談匏器、講鴿子,“眼神仿佛回到了青少年時代,非常真誠,那是真性情的流動”。
趙珩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的一天清晨,王世襄進了他在和平門的家,一只手抱著剛從早市買來的大冬瓜,一只手提著照相機,穿的是圓領汗衫,跟大街上別的退休老人沒什么兩樣,甚至更尋常?!八犝f我家有一件明代的‘氣死貓’——一種用黃花梨拼裝的柜子,特意過來拍照?!?/p>
“現在很多人把暢老稱為‘玩家’,我并不贊成這種稱謂。其實他的‘玩’,是一種真性情,不是為了成名成家。”趙珩說,“暢老在上世紀80年代后逐漸為人所知,他的學問得到社會的認可,他也借勢做了不少工作,但他所能做的事卻絕不止于此。50年代的暢老正值盛年,卻命運多舛,默默無名。這不僅是政治環境造成的,也是學術環境造成的?,F在的社會變得越來越包容,暢老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一個包容的社會才是健康的社會、正常的社會?!?/p>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