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作家:以真面目對待讀者 容不得絲毫虛偽
在日前舉行的全國散文創作會議上,與會作家、評論家對當前的散文創作現狀進行了集中“會診”,對散文發展態勢進行了“把脈”,并開出了各自的“處方”,以求實現散文創作的健康“生長”。
日前,在第20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中國作家館”里,《張煒散文隨筆年編》正式發布。文學評論家王必勝認為,張煒的這20卷作品,構成了散文高原上的悠悠長調,斑斕景象足以讓人感覺到其豐沛的文學氣場,而長度之外的厚實更令人驚嘆。
張煒的散文隨筆創作是當前散文繁榮格局的一個縮影。“寬廣”“生機勃勃”,在年中舉行的全國散文創作會議上,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敬澤用這兩個詞,對新世紀以來散文創作現狀進行了總體評價。不過,他也指出,當前的散文創作給人以雜亂之感,“目前學界在散文文體、觀念的共識度上還需進一步加強,相關機構、媒體、研究力量對散文的經典化工作顯然還不夠。面對復雜的散文創作現狀以及發展態勢,散文研究的滯后狀況亟待解決”。
在由中國作協創研部和中國作協散文委員會聯合主辦的這次會議上,與會作家、評論家對當前的散文創作現狀進行了集中“會診”,對散文發展態勢進行了“把脈”,并開出了各自的“處方”,以求實現散文創作的健康“生長”。
散文能“散”到什么程度
較之小說、詩歌等其他文體,散文文體的概念、邊界、特性以及獨立性多年來一直受到諸多爭議。
散文家熊育群認為,進入新世紀,散文的文體革命進入一個新階段,但是散文熱潮并沒有為散文贏得脫胎換骨的機會,反而遭遇了大量“非散文”的沖擊,特別是消費社會的快餐文化在散文創作上大行其道、泛濫成災。
《美文》雜志副主編穆濤說,每年的散文年選有多種,但其中的差異不小。同時,各類評獎和報刊對散文文體的認識也存在諸多歧義。這種散文文體界限模糊的現狀也使得散文的評價體系和評論現狀堪憂。
與會者暢談了各自對散文文體的認識。在散文研究學者古耜看來,散文的最大特征就是從自我出發,展現自我世界。魯迅文學院副院長李一鳴則把“有我”和“求真”視為散文的重要特征,并認為“不同、不俗、不凡”是散文的三個境界。
“散文介乎詩歌與小說之間,是獨白的藝術。散文不是敘述,而是自述。”魯迅文學院原副院長王彬這樣認識散文的本質。他認為,無論是自述還是獨白,都揭示了散文的一個重要元素,即以“我”為中心的敘事活動。散文必須以真面目對待讀者,容不得一絲一毫的虛偽。而許多作者有意在文本中增添虛構手段,在一些新銳作家那里這甚至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在這種觀念下,他們創作出了許多疑似散文的散文,或者說違背散文本質的偽散文。
“要對那些忸怩作態、無話找話、編造離奇情節的散文說‘不’!”《文藝報》總編室主任徐忠志表示,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把真情實感捧給讀者,才會贏得讀者的喜愛。
在海南《天涯》雜志主編王雁翎眼里,那些關注底層、捕捉和表達時代命運的散文,那些具有現實感和疼痛感的散文,那些具有歷史厚重感和鮮明立場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河北《散文百家》主編賈興安認為,如果不認真對待散文語言,散文創作不可能有質的突破和飛躍。而提高散文的語言能力是關乎思維方式和審美視角的問題,并非只靠厚實的文字功底來“炫技”,更不是搞“文字游戲”。
散文到底患了什么“病”
隨著新媒體和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散文寫作的泛化趨勢以及相應的利弊得失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關注。不同階層、身份和年齡的寫作者,在新媒體時代找到了發表的自由空間,散文寫作更加豐富、多元,但也良莠不齊、泥沙俱下。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曉虹認為,在大數據和新媒體時代,缺乏藝術性、精英意識的泛化寫作和全民寫作的出現,帶來的后果是精英散文和專業散文的弱化。同時,散文的閱讀變得更容易和便利,而帶著使命的讀者群則不斷消失。散文寫作的辨識度在降低,雷同化寫作現象在加劇,寫作者的思維變得越來越被動,“這就使得‘群’越來越突出,而個人和個人性則越來越成為問題”。
王彬發現,新媒體上的散文以及時尚雜志上的散文還沒有進入研究者的視野。而在傳統文壇,散文作者保守、呆板和僵化的傾向比較明顯,這導致了大量讀者群的流失,“很多作者脫離了現實生活和大眾的興趣,對散文應有的敬畏之心在喪失”。
深圳市作家協會主席李蘭妮對此表示認同:“當下的很多散文無法感動人,很多作家喪失了對寫作的敬畏心理。”
徐忠志說,現在的散文,語言比過去講究了,但讀過之后卻難以讓人記住,能夠感動人的則更少。其主要原因在于作家缺乏對生活的獨特發現和表達,“作家應該具備獨立人格和批判精神,堅持對人類生存困境不斷叩問并答疑解惑,只有這樣才能催生創造性,孕育新思想”。
安徽省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許輝倡導散文作家要“走進書房”,更要“走出家門”,因為古老的創作法則并未過時,扎實的走讀、耕讀方式,依然有助于中國當下的散文創作,有助于克服創作過程中的浮躁心理,同時還有助于發揚散文創作包容的特性,“散文的生命性在于不斷地吸納新知識、新形式、新方法和新內容”。
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梁鴻鷹特別強調散文的幽默力量。他表示,幽默是人類最偉大的獨有能力之一,幽默與淺薄對立,與輕浮無緣,“只有參透人生本質,禮敬傳統,看齊古典,才能激活幽默、自信、智慧,使散文的人緣更好”。
同時,不少與會者談及,如今的散文創作屬于“高度繁榮”,形成全民“散文熱”,但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散文研究未能及時趕上散文創作的時代變化,出現了嚴重滯后的狀況。
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主任、中國散文學會會長王巨才認為,散文創作迫切需要理論和研究的引導。“如何吸收和轉化傳統文論,如何將中國文化和異質文化有機融合,并進一步讓理論傳統與當下創作進行對接,在此基礎上創設有中國特色的散文理論話語體系至關重要。”王巨才總結道。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