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畫家聚首德國
油畫最早起源于歐洲,進入中國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國油畫在接受歐洲油畫體系的同時,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建立起中國的一套油畫體系。今年8月,中國7家藝術機構的35位當代油畫家聚首德國,交流對歐洲古典與當代繪畫藝術的感悟。正如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云所說,“油畫傳入中國一百多年,到今天再要向前發展,必須向油畫的‘祖師’學習,到德國來看油畫經典,臨摹大師作品,深入其境地來體驗西方人怎么把自然變成藝術”。
邀請中國油畫家踐行德國,是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后人沙爾伯爵、德國貝爾藝術中心執行主席馬躍、《歐洲新報》社長陳茫他們三人的不謀而合,也是德中藝術交流史上的首創之舉。35位中國油畫家在德采風的3周里,親身感受了德國的風土文化。從首都柏林到西部城市杜塞爾多夫,從博物館到舊皇宮,他們尋訪著對歐洲繪畫作品產生過巨大影響的風光舊跡,以期從自然與人文中擷取靈感。畫家們在杜塞爾多夫近郊的迪克皇宮做了集中寫生。他們或在這座建于17世紀的巴洛克宮殿莊園內靜靜地來往于湖畔、林中,或在斷墻之下,或在宮殿院里,一筆筆描畫著歐洲濃郁的夏日風情。紅蘋果臉龐的德國少女,酒糟鼻的德國農夫,莊園里的夏日余輝,皇宮中的輝煌建筑……畫家們此次德國之行,共創作了約百幅寫生作品。
8月8日,在人文鼎盛的迪克皇宮,舉辦了采風作品展。開幕儀式上,沙爾伯爵在回顧了自己的祖先湯若望為中西文化交流所作的貢獻后,特別稱贊此次中國油畫家的行動。畫家們對此次德國之行也很有感慨。楊飛云談到:“來到這塊土地,接觸這里的文化,用中國人的心靈去觸碰它,這對我們來自中國的油畫藝術家有很大好處。”楊飛云強調:我們是一個對世界很有貢獻的書畫民族,這是我們的“本”,而我們從西方學到的東西為“用”。今天我們還不能關起門來畫,必須是用我們的情感、文化審美思想和特點,再加入今天人們對現實、對世界的關注,然后再去創作作品,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搞點寫生。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