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設節目 如何既走心又好看?
吉林衛視道德建設節目《身邊發現》劇照
湖南衛視道德建設節目《平民英雄》劇照
山東衛視道德建設節目《天下父母》劇照
全國34家上星綜合頻道今年每周播出的道德建設節目達到40檔,一些電視臺地面頻道也主動開辦道德建設節目。但是,面對當下喧嘩浮躁的輿論環境,道德建設節目要吸引更多觀眾的目光,發揮應有的凈化和引導作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近日在長春舉辦的全國道德建設節目研討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要求上星頻道在黃金時間、次黃時間為道德建設節目留一席之地,對節目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是,道德建設節目該如何創新,才能讓觀眾們主動收看、主動接受、主動進行心理參與?這成為業界共同面對的課題。
“做爛了”成制約發展的硬傷
中央電視臺“最美”人物系列報道、北京衛視《好人故事》、遼寧衛視《中國好人》、湖南衛視《平民英雄》……綜觀道德建設節目,不難發現這些節目主題多為“好人好事”,內容主要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這五類。節目形式多以專題片或演播室訪談為主,節目時長一般在半小時以內,放在黃金時段播出的數量不多。
“對于很多衛視來說,道德建設節目像一塊燙手的山芋。一來,這類節目樣式單調,內容資源有限,很難做出新意和特色;二來,現在電視文化存在一種回避崇高的心理,好像一旦和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功能沾上邊,節目要么是正襟危坐講道理的刻板模樣,要么是舉起旗幟唱高調的矯揉造作,難以讓人親近。”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孔令順說道。
一個“最美司機”吳斌的故事,成為多個道德建設欄目的選題,這種“一窩蜂采一朵花”的現象引起了業界人士的擔憂。廣西衛視制片人張絢說出了心中的茫然:“上星頻道在全國平臺播出,如果只立足本省尋找主題肯定不行。然而,全國性的新聞熱點畢竟有限,獲得素材的渠道少,節目內容容易撞車,這種同質現象不僅會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采訪對象也會被過度消費,甚至造成對某些愛心人物的傷害。‘做爛了’成為制約道德建設類節目發展的一大硬傷。”對此,黑龍江衛視總監武一鶴建議,成立一個全國性的資源交流平臺,各電視臺可以將資源上傳下載,實現共享,互相借鑒,互通有無,節約成本。
“不敢放在黃金時段”
山東衛視總監黃寶書辦《天下父母》欄目過程中產生了這樣的困惑:“這個節目主要講孝道,題材相對狹窄,而且很容易哭哭啼啼的,帶有悲情色彩。這與我們想帶給觀眾歡樂情緒和向上動力的想法不太合拍。該怎么破解,我們很頭疼。”
吉林衛視總監張萬興也坦言,人對一件事情的判斷是多角度的。道德建設節目在強調主人公正面行為的同時,很可能也放大了周圍的冷漠。另外,采取討論的形式,涉及的專家越多,觀點角度越不好把握,觀眾看節目,往往覺得“很遙遠”“亦真亦假”。
除了讓觀眾走心,怎樣讓道德建設節目辦得好看,如何提升收視率,也是所有道德建設節目共同面對的現實課題。歡笑比受教更輕松,更符合受眾收看電視的心理訴求。在關注度上,道德建設節目相對于娛樂節目、電視劇,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不敢把道德建設節目放在黃金時段。”山西衛視總監吉仙紅道出了很多電視臺的無奈,這一時段往往是綜藝娛樂節目或電視劇扎堆發力的時候,道德建設節目如何爭得過呢?張絢則提出了道德建設節目制作上的困難——相對于綜藝節目成百甚至上千萬元的預算,經濟效益不明顯的道德建設在節目經費和資源配備方面也十分有限,既要保障節目質量,又要按時播出,可謂帶著腳鐐跳舞,難上加難。
“靠最質樸的力量靜水深流”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聶辰席強調,現在有些道德建設節目群眾不愛看,問題出在制作理念和話語表達方式上。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各大衛視也總結出了一些經驗,破解道德建設節目的制作困局。
“你的腳下沾了多少泥土,你的心中就沉淀了多少真情。無論時隔多少年,這些直指人心的節目都不需要依靠華麗的技巧,而是靠著最真實質樸的力量靜水深流。”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編導柴義昆一句話抓住了做好道德建設節目的根本。
形式創新是保持道德建設節目生命力的關鍵,電視人就此展開了各種奇思妙想。吉林衛視《身邊發現》采用紀錄片拍攝手法,每期2分鐘的短小篇幅,高頻次播放,達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制作成本不高,又沒有收視壓力。江蘇衛視的《花樣年華》則以真人秀的形式,記錄5個來自大都市的“90后”女孩在云南西雙版納布朗族山寨12天的生活經歷和情感變化。通過獨立生活,以及和村民的接觸,女孩們逐漸學會自信、責任、包容、堅強,在得到幫助的同時,主動幫助周邊的人。
“道德建設節目如果能夠引入公益概念,借助社會和企業的力量解決百姓的問題,真正做些實事,這樣傳播力就會更強。”廣東衛視制片人李麗平給出了這樣的建議。江蘇衛視總編室副主任劉原則認為,道德建設節目要解放思想,開闊眼界,適當運用新聞、談話、故事、動畫片、紀錄片、真人秀等手法,提高表現力和感染力。
聶辰席進一步強調,不能把加強道德建設、塑造文明風尚的社會責任,局限在道德建設節目中,要在新聞類、文化類、娛樂類等各類節目中融入道德教育內容,形成道德建設大合唱,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