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具有開創性
9月2日,“2013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在京舉行啟動儀式,向社會正式發布了30篇中國當代優秀短篇小說推薦作品。消息傳出,立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本次大賽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外文局聯合主辦,“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工作小組、中國翻譯協會、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和人民文學雜志社承辦。大賽面向境內外翻譯工作者,他們可以自行選擇30篇推薦作品中的任何一篇,翻譯成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或阿拉伯語中的任何一種語言。評審委員會將從這些譯文中評選出獲獎作品。
在其官方網站上,網友紛紛留言,稱贊這是“翻譯者的一大盛事,期待翻譯佳作的誕生”。也有網友就相關問題進行了咨詢,如“若發生某一篇作品有很多譯者同譯,或是某一篇稿子無人翻譯的情況怎么辦?”“可以一人譯多篇嗎?”“請問在校大學生可以參加這個活動嗎?”……
作家劉慶邦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這項賽事在國內具有開創性。中國文學要實現有效地“走出去”,就要做好翻譯這個環節。舉行這樣的大賽可以引發社會對翻譯工作的重視,是一項切實的措施,開了個好頭。
“不同的翻譯家翻譯同一部作品,可以通過相互交流、反復討論,確定翻譯的基本規范。”作家李洱相信舉行這樣的大賽,可以培養翻譯人才,讓大家共同成長、一起進步。
劉慶邦的《信》和李洱的《喑啞的聲音》被列入推薦作品名單。他們都認為這些入選的作品具有公共性,適合跨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容易形成跨地域的對話與溝通。劉慶邦說,在信息化時代,書信從現實生活逐步隱退是不爭的事實。講述與書信有關的故事,應該能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讀者的共鳴。據李洱介紹,《喑啞的聲音》的內容與大眾傳媒有關,涉及個人生活與公共生活的界限,是當下具有普遍性的一個話題。
文學評論家、沈陽師范大學教授賀紹俊表示,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又是文學交流的最大障礙。此次大賽的最大亮點就是抓住了語言這個核心,以大賽的方式吸引全球的語言天才都來閱讀中國當代文學。當越來越多的海外翻譯家都樂于閱讀中國當代文學時,中國當代文學走向世界的愿望就容易實現了。同時,這個大賽還抓住了短篇小說做文章,這不僅因為短篇小說的篇幅容易把握,還因為優秀的短篇小說具有更加突出的藝術性,更能體現出現代漢語的語言魅力。
據介紹,大賽指定中國網為官方網站,發布大賽的相關消息和推薦作品,寄送譯文的時間為2014年2月28日前(以寄出郵戳和發出郵件時間為準)。
鏈接
三十篇中國當代優秀短篇小說推薦作品(按作品筆畫多少排序)
張煒《一潭清水》
蘇童《人民的魚》
王祥夫《上邊》
王蒙《山中有歷日》
喬葉《月牙泉》
阿來《月光下的銀匠》
莫言《月光斬》
韓少功《北門口預言》
王安憶《發廊情話》
陳忠實《李十三推磨》
鐵凝《伊琳娜的禮帽》
郭文斌《吉祥如意》
魏微《喬治和一本書》
紅柯《吹牛》
石舒清《果院》
金仁順《松樹鎮》
劉慶邦《信》
畢飛宇《相愛的日子》
遲子建《親親土豆》
鄧一光《狼行成雙》
格非《涼州詞》
范小青《夢幻快遞》
方方《推測幾種》
賈平凹《倒流河》
葉兆言《情人魯漢明》
劉震云《塔鋪》
徐坤《廚房》
李洱《喑啞的聲音》
魯敏《謝伯茂之死》
劉醒龍《暮時課誦》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