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兒童戲劇創作軟肋:花哨、缺科幻、低幼化
第三屆中國兒童戲劇節8月28日晚在京落幕。在閉幕前的研討會上,與會者就我國兒童劇創作和市場面臨怎樣的困境展開討論。
兒童劇不應僅僅是花哨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巡視員、中國兒童戲劇研究會常務理事陳迎憲說,互動雖然是兒童劇的一個重要手段,也能吸引小觀眾的注意力,但不能因此喪失戲劇性、故事性。
“我最近看的一些兒童劇,舞臺上很熱鬧,演員很賣力氣,導演手段也非常豐富,目不暇接。但是在人物命運發生轉折的時候,小觀眾甚至都沒有察覺,為什么呢?他們已經被眼花繚亂的手段吸引了,把人物命運忘記了。或者說,不是小觀眾忘記了,而是導演忘記了。”
她說,兒童劇創作的故事性、戲劇性應該大大加強。兒童戲不應該僅僅是玩鬧,應該有更多的文化內涵。針對目前我國兒童劇缺乏文學性的現狀,她建議借力經典兒童文學,把舞臺藝術的優長和文學深厚的底蘊結合起來。
戲劇評論家王育生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了兒童劇創作中的浮躁現象:貪大且劇種繁多。“現在舞臺上花里胡哨的,大型就好?名目二三十種都不止,隨意界定。創作要在核心問題上動腦筋,來點實在的東西。”
同時,王育生建議:“現在很多劇觀念太沉了,非要怎么深刻、怎么震撼,好像中國什么責任都要讓兒童劇擔起來。”
缺乏科幻題材
陳迎憲指出,我國目前兒童劇創作題材仍然比較局限,科幻題材和喜劇目前都很少見。“科幻是孩子天性的一種展現,孩子對未來是無限向往,對大自然、對宇宙的奧秘有無限的神奇感,但是印象當中新時期以來比較成功的科幻題材創作只有3個,上海木偶劇團的《哪吒神遇鈦星人》、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的《帶綠色回家》、浙江兒童藝術劇院的《宇宙蛋》。
“這些題材的稀缺,是不是在某種意義上也說明我們創作人員知識結構上的某些不足?因為喜劇更需要智慧,更需要對生活的洞察和把關。所以,在這點上我特別為中國兒藝3部《西游記》成功的推出感到高興,這樣的創作與智慧、對生活的洞見,我覺得是對中國兒童戲劇創作題材上做了重大彌補,給我們一些新的啟發。”她說。
兒童劇表演藝術家覃琨也表示,中國兒藝1958年就演了科幻劇《飛向星星世界》,講述少先隊乘著飛船飛到宇宙,碰到了流星、解決失重等問題的故事;1979年又演了科幻劇《奇怪的“101”》,提出“21世紀你們在做什么”的口號,表現了少先隊員在空中、海底、其他星球上的幻想與發明,但現在兒童劇中幻想、科學題材越來越少。
存在低幼化傾向
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兒童劇創作存在低幼化傾向。湖州大劇院總經理彭永建說,目前大多數兒童劇就是幾只羊、幾只豬或者童話世界,一般只適合于幼兒園和小學2年級之前的兒童觀看。
“我兒子今年11歲,他在讀小學三年級之前,我劇院所有的兒童劇他都要看,但是當他讀三年級之后他都不愿意看,說太幼稚了。后來我們到學校調查,發現三年級以上的孩子確實有這樣的感覺。”他說。
他建議,多排一些適合高年級學生看的戲,并且在宣傳時注明該劇適合觀看的年齡段。“我們不能說每個兒童劇所有小孩子都適合,這可能有一些誤導。”
成都市非遺藝術研究院少兒藝術劇團黨委書記車爾寧說,兒童劇創作者一定要有比較明確的觀眾指向,即一個作品要給觀眾介紹清楚適合幾歲到幾歲的孩子觀看,這樣創作也相對容易,上座率也會高一點。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