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黨的群眾路線
高永中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我們黨90多年的光輝歷史,就是一部依靠群眾、服務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團結和帶領群眾,共同為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不懈奮斗不斷勝利的歷史。堅持和發展黨的群眾路線,事關根本,事關長遠,常做常新,永無止境。
堅持群眾路線是黨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在歷史實踐中創立形成了群眾路線。1922年黨的二大通過的黨章規定:“黨的一切運動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1925年10月,中共中央在擴大執委會的決議案中指出:“中國革命運動的將來命運,全看中國共產黨會不會組織群眾,引導群眾。”毛澤東始終堅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929年12月毛澤東在古田會議決議中提出,一切工作“要經過群眾路線去執行”。隨著革命斗爭實踐的發展,群眾路線的內涵不斷豐富。在1930年到1934年的反“圍剿”斗爭中,毛澤東總結革命根據地的工作經驗,在《必須注意經濟工作》、《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式》等文章中,闡述了群眾路線的重要思想,為群眾路線理論形成作了必要思想準備。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提出了放手發動群眾、建立廣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路線。會后,毛澤東發出了“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向反革命進攻”的著名號召。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對作為方法論的群眾路線作了具體而完整的闡述,《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的發表,標志著作為成熟理論形態的群眾路線正式形成。黨的七大把群眾路線的基本精神正式寫入黨章總綱,劉少奇在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對其作了系統論述。新中國成立以后,鄧小平在黨的八大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對群眾路線的內容以及如何堅持群眾路線作了進一步闡述。“文革”期間,由于“左”的路線干擾,包括群眾路線在內的黨的一系列優良傳統和作風遭到嚴重破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群眾路線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對群眾路線重新作出概括性說明,指出:“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并將群眾路線同實事求是和獨立自主一道作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黨的群眾路線在新的實踐中進一步得到豐富和發展。黨的十八大著眼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提出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群眾路線注入了時代精神和新的活力。
黨的群眾路線深刻反映了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理論自覺、植根中國民本傳統的人文自覺和造福中國人民的歷史自覺。黨的群眾路線的正確貫徹,是黨的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縱觀黨的歷史,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群眾路線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命脈。正是因為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我們的事業才贏得了人民的支持、參與和擁戴,我們才能夠戰勝世所罕見的風險考驗,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