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文明出境游成為社會共識
8月以來,中央各新聞媒體圍繞“提升道德素質、塑造良好形象”開展“文明出境游”大討論,開辟專題專欄、刊播系列評論,宣傳先進典型,加強互動參與。在引導公民文明出境旅游營造出的良好輿論氛圍下,社會各界支持文明出境旅游,形成高度社會共識。
走出國門都是形象大使
景區文物刻字、因航班問題大鬧機場、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當我國成為全球出境旅游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時,出境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卻頻繁見諸報端,成為街頭巷尾、飯后茶余的焦點話題。
“作為經常出境的導游,我常常被少數游客的言行不端刺痛著。”上海錦江旅游有限公司導游黃晨薇說。
提升國民文明旅游素質、塑造中國旅行者良好形象,共識度越來越高。公眾輿論普遍認為,“國際社會越來越多地把中國游客作為觀察和了解中國的一面鏡子”,這使提升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質成為當務之急。
有學者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文明出境旅游,已經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文化交流的新渠道,利用好旅游業這個載體,可以充分展示我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形象,有效提升我們國家的軟實力,反之就會損害民族形象,使國家軟實力大打折扣。
來自浙江杭州的一位群眾說,近來不時有境內外媒體報道中國游客不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和公共場所行為規則的新聞,網上也有不少反映國人在境外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亂涂亂畫”的帖文圖片,雖然這些都是個人行為,影響的卻是全體中國人的形象,大力整治已刻不容緩。
出境游理應重視文化差異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認為,應該看到出境游不文明現象的客觀原因。我國出境游的發展時間還不長,一些旅行社的組織能力有限,對游客出境培訓等準備工作不足,再加上一些目的地國家和地區沒有做好接待中國人的準備,導致國人的不文明行為被放大。
中青旅總裁張立軍表示,一部分的不文明行為是出于個人的道德素養不足以及對法律的無知和漠視,而更多不文明行為來自于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對不同文化差異所產生的風俗禁忌的冒犯。
“游客也應意識到,外出旅游,無論是到城市還是鄉村,都是在和當地居民共享一個空間。”戴斌說,共享別人的空間,理應尊重別人的文化和習慣。所以,在出境之前,了解目的地的文化習俗是非常必要的。
凱撒旅游總裁陳小兵說,旅游雖說是個人行為,但享受美好風景的前提,是良好的旅游秩序。因此,文明出游既是游客的責任,也是在為自己出行創造更好的環境。游客應該意識到,無論走到哪個國家、地區,彼此尊重、包容和理解都是和諧和快樂的基礎。
“文明旅游需要媒體的積極關注和宣傳報道。”中國旅行社總社有限公司總裁張平認為,近期在媒體的宣傳帶動下,出境游不文明現象引發了老百姓的熱議。有的游客已經主動詢問當地有哪些風俗和禁忌。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希望可以持續下去。
提升軟實力還靠硬約束
8月30日,國家旅游局下發通知,對旅游行業開展“文明與旅游同行”主題活動進行部署,工作方案特別強調:旅行社企業須將文明旅游相關內容納入合同文本,作為旅行社的告知內容予以明確。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將于國慶節黃金周期間開始生效,依法治旅,強化文明出境旅游的“硬約束”成為行業乃至全社會的共識。
“要抓合同規范。以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為契機,把文明旅游納入旅游合同之中,將《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為指南》和《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行為公約》作為合同附件或宣傳資料,要求旅行社、導游、領隊和旅游者自覺遵守,規范旅游文明行為,引導旅游者文明旅游。”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說。
中青旅市場推廣部和社會責任部總經理葛磊認為,培育旅游文明要形成每個公民的自覺。旅游法的出臺和實施是個契機,通過健全制度“硬約束”,提升觀念“軟實力”。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