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平發展的文化基因
“中國夢”是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民族復興之夢,和平崛起之夢。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訪問時指出:“中國發展壯大,帶給世界的是更多機遇而不是什么威脅。中國要實現的‘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而且造福各國人。”然而,世界上一些國家刻意抹黑“中國夢”概念,制造“中國威脅論”。對此,我們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為中國和平崛起與民族復興找到堅實的文化根基,以消除誤解,營造實現民族夢想的和諧氛圍。
“協和萬邦”的傳統與“共存式”的和諧思維
自古以來,中國就以“和綏四方、禮通天下”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東方,從堯舜的“協和萬邦”到孔子的“大同世界”,再到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世界和諧”構想,都昭示著中華民族對和平的不懈追求,鄭和下西洋就是對協和萬邦思想的踐履和證明。從1405年至1433年,鄭和奉明朝皇帝之命七下西洋,臨行前明成祖在詔諭中告誡:“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作為“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的船隊所到之處,“不窮兵,不疲民,而禮樂文明,赫昭異域”;他們宣讀皇帝詔書,贈予各國君主印綬、冠服和禮品,表達中國與各國“共享太平之福”的美好愿望;他們把中國歷書贈送給各朝貢國,將中華民族對季節、氣候的規律性認識,以及中國的倫理道德、禮儀習俗等文明規范傳授給所到之國。與歐洲航海家開拓貿易航道、尋找新大陸和黃金相比,鄭和航行的目的是為了安撫四夷,推行和平外交,播撒禮樂文明的種子。因此,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說:“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受儒家“世界主義”思想的影響,中國人堅信“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希望天下朝著人類期盼和向往的和平方向發展,因此,在中國古代不乏“以德服天下”、“懷柔遠人,厚往薄來”的外交活動。即使在《孫子兵法》的戰爭謀略中,也時常折射出“和諧”的曙光,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就連“武”字本身,也是“止戈為武”,避免刀兵相見。這種“不以兵車,一匡天下”的思維,滲透于中國人的靈魂深處。日本著名學者池田大作曾說:“與其說中國人是有對外推行征服主義野心的民族,不如說是在本質上希望本國和平與安泰的穩健主義者。實際上,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國,中國是從不先發制人的。近代以來,鴉片戰爭、中日戰爭、朝鮮戰爭以及迄今和中國有關的戰爭,無論哪一次都可以叫作自衛戰爭。”一向主張世界和平統一的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指出:“世界統一是避免人類集體謀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式的中華民族。”這種思維方式就是中國人的“共存式”和諧思維。
基于中國文化的和諧特性和中國歷史上“協和萬邦”的外交實踐,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崛起將有助于世界的發展與進步。同時,中國是一個理性的、負責任的大國,在當今世界戰爭威脅和恐怖主義陰霾籠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烏云密布的態勢下,愛好和平、推崇仁義的中華民族的復興,將有助于世界不同力量的制衡與世界和諧新秩序的確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與“禮敬他人”的至善之光
沒有夢想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詩經》中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一語,現代人常將這句話概括為“舊邦新命”。今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舊邦”中國的“新命”。崇尚“推己及人”原則的禮儀之邦,其夢想的實現必將惠及全人類,正如基辛格所說:“中國夢和美國夢可以實現‘雙夢’共贏。”因為中國夢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這一原則與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具有天然的相通之處。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領導和指揮的南北戰爭打敗了南方大奴隸主,簽署了《解放宣言》,宣布美國全境的奴隸“從1863年1月1日起永遠獲得自由”。林肯為此收到過夾著子彈的恐嚇信,有人問他為什么不退縮。他回答:“少年時代,一隊隊黑人奴隸被押解著從我家門前經過,他們痛苦的呻吟使我至今難忘。因為我不愿當奴隸,所以我也不愿意有人做奴隸。”林肯的執政倫理,恰可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來概括。孔子的這句滲透著人性之善和儒家禮文化精髓的箴言,在被基督教傳教士帶到歐洲之后,先后被寫進法國1793年和1795年的憲法。
今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譽為處理國家間關系的“黃金法則”,用世界上多種文字鐫刻于聯合國總部大廳的墻上,被世界各國奉為全球倫理準則。它蘊含著尊重、仁愛和包容,折射出“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的“至善”之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禮敬之道”。這是中國人的處世之道,也是中國文化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禮儀之邦”的心胸與“和平主義”的追求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樂文明塑造了中華民族彬彬有禮的君子形象,陶冶了國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博大的心胸。上世紀20年代在中國生活了近兩年的英國哲學家羅素由衷地感嘆:“孔子的書充滿了繁瑣的禮儀細節……他的體系沒有宗教教條,沒有強大的教士隊伍,也沒有導致宗教迫害,它卻成功地造就了一個彬彬有禮的民族”;“中國人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現代世界極需要他們。在這些品質中,我把和平的態度放在第一位,它尋求在公正的基礎上解決爭端而不是訴諸武力。”他指出:“如果世界上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這個民族就是中國。中國人天生的態度就是寬容和友好,以禮待人并希望得到回報。假如中國人愿意的話,他們將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他們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被美國總統尼克松譽為“一座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人橋”的美國作家賽珍珠曾說,“中國的哲學是智慧的哲學,它富于和平和自我控制”,“和諧是中國文明的關鍵詞”。正如余秋雨所說:“中華文明作為一個龐大種族在幾千年間形成的精神慣性,早已把和平、非攻、拒絕遠征等原則,變成不可動搖的‘文化契約’,根植于千家萬戶每個人的心間。”
上述學者對中國文化的評價,再次告訴世人,中國是一支維護世界和諧與和平的力量,中華民族復興夢想的實現一定能惠及世界和人類。因此,中國的復興之夢、富強之夢,也是世界的穩定之夢、和平之夢,更是人類的和諧共存之夢、文明繁榮之夢。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