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之路在這里展開和延伸
剛剛過去的這個暑期,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引發參觀熱潮。而從去年12月以來,到國博參觀“復興之路”的觀眾人數就不斷上升,平均每天約2萬人,節假日每天更是接近3萬人。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共有339萬人前來參觀,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一倍以上。引發觀展熱潮的原因是——
中國夢之路在這里展開和延伸
北京公交集團公司乘務員邢雅玲8月15日跟隨同事一起來到了國家博物館,前一天剛剛入黨轉正的她,在“復興之路”展廳中度過了人生中一個有重要意義的黨日活動。這天剛好還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紀念日,也讓他們對于中華兒女奮起抗戰那段歷史感到尤為震撼。“通過這個展覽,更加了解了中國的過去,從受欺凌到發展壯大,一步步走到現在不容易,作為一名新黨員,我能做的就是干好本職工作,完成好車隊交給我的任務。”
邢雅玲所在的“大1路”公交車,是行駛在長安街上的一條線路,每天都會經過國家博物館,也有很多乘客向她詢問關于“復興之路”展覽的情況。利用這次參觀機會,她特意買了兩份展覽材料,加上自己的親身體驗,她說,下次再給外地游客介紹和講解時希望對他們有所幫助。
像邢雅玲這樣對于“復興之路”展覽深有感觸的觀眾還有很多。每當人們走到巨幅畫作《開國大典》前,都會久久駐足,思緒萬千——“宏偉的藍圖,英雄的人民,偉大的歷史”,“戰亂已過,中國當興,諸位努力”,“我會用生命愛我的祖國”,“祖國帶著我們騰飛”……這些發自肺腑的觀眾留言詮釋著的是一顆顆激動的心。
>>來北京一定要去看看“復興之路”展覽
“從最初預展到后來正式展出,‘復興之路’基本陳列一直受到社會各界極大關注,觀眾絡繹不絕,特別是黨中央新一屆領導集體來此參觀以來,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在展廳里談及中國夢,由此展開全社會的大討論,中國夢的偉大藍圖被廣泛傳播。”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認為,這是國家博物館歷史上少有的參觀盛況。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率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書記處的同志參觀了“復興之路”基本陳列,提出了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目標,在國內外產生強烈反響,更令這一展覽備受矚目,掀起一輪輪參觀熱潮。
江蘇省興化市經濟信息委員會退休干部徐紹武在閱覽媒體有關“復興之路”展覽的報道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當時就說來北京一定要去看看這個展覽。前不久,利用暑期來北京旅游的時間,他帶著一家三代人專程來到國家博物館。“我們這些老年人經過寒冬才知太陽的溫暖,過去受壓迫,經歷過動蕩的歲月,現在國家日益強大起來,我感到由衷地開心和幸福。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國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讓我們更加期待未來。”即將走出展廳的他說:“正確的道路來之不易,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將是一個艱巨的歷程,讓我們努力前進吧!”
100多年來,中華民族譜寫了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壯麗史詩。“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回顧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苦難中奮起抗爭,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光輝歷程。
展廳內,林則徐向清廷報告銷煙經過的奏折、八國聯軍分區占領北京圖、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旗幟、上海公共租界界碑、《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五四運動期間印制宣傳品的印刷機、渡江作戰的木船、開國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神舟”五號飛船的返回艙、多哈會議宣布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使用的木槌……豐富的實物、大量的圖片、動情的文字、精心的設計配合講解員精彩的解說,澎湃風云和歷史實景重現眼前,令人們深切體會到實現中國夢的基點所在。
以前聽說過“復興之路”展覽的湖南懷化學院數學系大四學生徐中娟前幾天來北京轉車,雖然只能停留半天,但她仍安排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的行程。當被問及觸動最深的展品時,她說是邱少云烈士的棉衣碎片,還有汶川地震的內容。“沒想到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也陳列在展覽中,記錄當下就是記錄歷史,作為學生,少年強則中國強,國家復興富強的夢想就擔在我們肩上。”小姑娘有些遺憾地告訴記者:“這次時間有限,后邊部分沒有看完,下次有機會再來。”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歷史版本生動教材
據悉,2012年12月以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的觀眾人數不斷上升,平均每天約2萬人,節假日每天更是接近3萬人,今年上半年,共有339萬人前來參觀,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一倍以上。對于這些很能說明問題的數字,陳履生闡述了他的看法:“作為國家博物館的一個長期陳列,‘復興之路’展覽表現了1840年以來的重大歷史內容,涵蓋中國夢的背景與現實。它與‘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一道,對于國家博物館新館開館以來的展覽,具有引領的意義。它們共同展現了遠古的中國、近代的中國、歷史的中國和現實的中國,呈現出我國不同時期的發展。值得指出的是,‘復興之路’展覽中,有屈辱,有抗爭,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也有迎來勝利的微笑,還有改革開放艱苦卓絕的歷程,把過去幾代中國人相關聯的歷史結合起來,把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相關聯的內容結合起來。”
“復興之路”展覽之所以如此吸引觀眾還在于展品中的亮點不斷,除已有的歷史、文物、藝術品展示外,近期法國皮諾家族捐贈的鼠首和兔首,經專家、領導和相關部門同意,被安放在了第一單元圓明園被八國聯軍燒毀的那部分。同時,為了更好地實現中國夢與博物館的互動,針對國內外觀眾大量前來參觀的情況,國家博物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斷提高觀眾服務的水平和質量。比如,增加人力,為觀眾提供存包、安檢和查詢等方便快捷的參觀服務,接待團隊參觀近2000批次,為觀眾提供安檢服務112萬余人次,存包等服務3.7萬余件;增加專業講解和志愿者服務人數,講解接待783批次,平均每天50余批次;還加印了“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圖錄,以滿足觀眾的需求;并為青少年和周邊學校開設第二課堂,舉辦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奮斗的小英雄專題講座等。陳履生介紹說,當前正值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社會各界黨組織、部門和部委都將參觀“復興之路”基本陳列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這是這一活動的歷史版本的生動教材。“國家博物館也專門組織了又一次集體參觀,回顧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時提出中國夢的場景,促使我們從專業層面進一步研究展陳水準,更好地服務社會、展示歷史。”
許多參觀完展覽的觀眾留言,表達自己的體會和感想,紛紛表示,展覽內容加深了他們對于中國夢的理解和感悟。北京師范大學學生說:“看完展覽,總體感受是祖國很偉大,從貧窮落后的舊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新中國,離不開黨的領導,展望未來,中國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一些機關干部則感慨地說:“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再次強調了道路的重要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包括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智慧的結晶,是自鴉片戰爭以來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之后的正確選擇,我們的黨、民族和國家,只要堅定不移地沿著這條道路前進,就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讓“復興之路”基本陳列的圖片、資料“走出去”,激發我們實現中國夢的理想
其實,觀眾們對于“復興之路”展覽和其所傳達出中國夢理想的認識不僅僅囿于展廳之中。
新疆、西藏與四川雅安地震災區,以及河北省阜平縣、山西省婁煩縣和靜樂縣、陜西省渭南市4個貧困地區的群眾,在今年6月收到了國家博物館捐贈的4000本“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圖錄。這次捐贈把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基本陳列的講話精神,把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傳播到全國各地。西藏受贈方表示,要充分利用這批文化資源,把“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圖錄送到全區最基層的鄉鎮文化站、農牧區書屋、學校等,讓西藏各族人民充分了解“復興之路”基本陳列,了解祖國的偉大復興,了解中華民族為實現民族復興所進行的種種探索。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同樣是6月,國家博物館舉辦了“牽手文明”圖片展,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宣傳了中華文明歷程,尤其是讓少數民族群眾了解了近代以來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崢嶸歲月,感受到了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許多來自內蒙古機關、學校、社區等單位的觀眾在聽完專職講解之后,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奮斗歷程所鼓舞。觀眾在留言中寫道:在這幅歷史長卷中,我們看到了王朝的興衰、歲月的流金和可歌可泣的民族變遷,也看到了無數中華兒女在曲折中奮勇前進,而我們將倍加努力,續寫他們不朽的歷史!
陳履生還透露,很多地方提出能否讓“復興之路”基本陳列的圖片、資料“走出去”展示。“我們正在推動這一展覽走進港澳,這也得到了中宣部的支持,而各省區市的展覽也在洽談之中,‘復興之路’精神將在群眾中廣泛傳播,其參觀熱潮也將迎來持續增長期。”他說:“‘復興之路’展覽受到各級組織甚至海外觀眾的好評,還有一些西方政要也專門提出要觀看這個展覽,產生了國際影響。從內到外,大家都希望了解這個國家和民族以往的歷史,也激發我們實現中國夢的理想。”
“復興之路”展覽昭示著中華民族百年的復興夢想正日漸成為現實,“中國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實現中國夢需要大家通力合作”成為觀眾們的一致共識。的確,民族興旺、國家強盛是一代代中華兒女的不懈追求,從衰敗到富強,今天,中華民族已經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偉大復興的光輝前景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正如來自山西長治的觀眾常竹玲所說,全體中國人都來了解歷史,為建設富強中國而奮斗,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之路已不遙遠,中國夢之路就在腳下,路漫漫,今懷昔,祝愿中國早日強大。”一位參觀完展覽的部隊戰士說。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