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詩人”渴望“大舞臺”
四川江油——詩仙李白的故里。近日,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詩歌創作者云集于此,作詩、吟詩、論詩,為第三屆中華校園詩歌節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今年的詩歌節自3月啟動以來,共收到全國各地大中小學師生的詩歌投稿4萬余份,雖然在專業人士眼里,這些作品還稍顯青澀單薄,但“小詩人”們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發現詩意,由此折射出了當代青少年高雅的價值取向和人文情懷。
“搞文學不是為了混圈子”
張元,詩歌節頒獎大會邀請的年齡最小的嘉賓。剛20出頭的他,已有中國少年作家協會副主席、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90后疼痛派文學掌門人”等諸多頭銜。而他似乎對這些“光環”并不在意,照他的話來說,“搞文學不是為了混圈子”。
張元出生在甘肅定西的一個小縣城,家鄉的山水、風物、民俗后來都被他付諸筆端,融入淡淡的墨香之中。
說起自己的這些作品,張元“又是幸福又是酸楚”。他說,這種感覺就像自己寫的一首《駐留》:
來過,笑過,哭著又走了
四壁如雪,一盞燈光如豆
“寫作本來就是一種自我傾訴和自我表達,表達世間一切真善美的東西,只有這些才是永恒的。好在我們還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戰友’。”張元說。
張元所說的“戰友”,其實是一群不為人所熟知的“90后”寫作圈。以這次參加詩歌節的“小詩人”為例,他們雖素未謀面,但通過書信、作品、社交網絡等形式探討人生、哲學、社會等方方面面。
“我們現在最想做的事,就是讓人們知道有我們這樣一個群體,知道還有這么一群熱愛文學、熱愛詩歌的人。”
“如果詩都變成了命題作文,怎么能寫好呢?”
活著,總在細微而粗暴的漩渦里奮力掙扎
傷口總會愈合,篝火重新燃燒
你要學著在喧嘩中耐心等待,等待一場風雪的到來
如果你不愿在身上種下淚水和絕望
這是本次詩歌節一等獎獲得者楊雷在其獲獎作品《你曾聽過風吹的聲音》中的詩句。楊雷說他最喜歡這句話,因為每次吟起都會給他無盡的力量。
楊雷1992年出生于皖北的一個農村家庭,現在已經是首師大二年級的學生。“我8歲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已經十多年沒有回過家了。我是一個留守兒童,是詩歌‘救’了我。”
“人生其實有太多苦難,太多坎坷,而我就用寫詩來慰藉心靈。文字的力量真的很奇妙,當你遭遇苦難的時候,它會當一個忠實的傾聽者,你可以在它的懷抱里任意地哭鬧、撒嬌;它也能讓你在星空中遨游,在沙漠里狂奔;因為它就是你思想的表達,而人的思想本來就像浩瀚的宇宙一樣無邊無際。”
楊雷說,寫詩完全是情感的表達,沒有感覺,沒有表達的欲望和沖動就寫不出好詩。每個人都有詩性,只是大都被生活中的瑣事磨平了。
“現在有很多人為了出名逐利,就應景寫東西,刻意去迎合別人,如果詩都變成了命題作文,怎么能寫好呢?”
楊雷認為矛盾之處就在于“自我傾訴”和“他人評價”之間的失衡,也就是寫詩的人其實很多不明白什么是詩,正如同他在一首詩中寫的一樣:
太多的人彼此陌生,太多的美被視而不見
沾滿灰塵的柏油路,目睹一場場驚心動魄的變形記
喧囂依舊,飛奔而去的琴聲和白馬
隨風消散
閉眼默想,不止是理想的破碎風暴的傷害
當生活再次被現實埋葬,眼淚悄然落下,卻無人真正懂得
“‘小詩人’需要一個更大的舞臺”
“應該說,這次作品的數量是很豐富的,單單終評就報上來200組作品。”擔任此次大賽終審評委的詩人梁曉明介紹說,“但是,作品的整體質量確實不是很高,也就是說從詩技層面講,這些‘小詩人’們還有很大欠缺,所以評獎也是以鼓勵為主。”
蘭州理工大學行星詩會的駱青則認為,沒必要太妄自菲薄。“就說古體詩,當今誰人能超過李杜?”駱青同時表示,詩歌要發展,“90后”必須開辟一條新路。
那么,新路該怎么走?
本次大賽二等獎獲得者廣州醫科大學詩歌愛好者張文勝告訴記者,如果用顏色來形容當前詩壇,他覺得是“彩色,但是很黯淡”。“雖然有很多青年人喜歡詩歌,但卻并不是文壇主流。在外面你要說你是寫詩的,人家會笑著回你一句‘原來還是個文藝青年’。”
“首先是要給詩歌和詩人‘正名’。”張文勝說,“我們知道要做什么、該做什么,卻不知道如何去改變現狀,‘90后小詩人’急需一個進入主流的途徑,需要一個更大的舞臺。”
本次詩歌節的推動者,綿陽市文聯創研部主任、詩人雨田說,辦這樣的活動其實“很費力”,今年的活動從去年9月就開始籌備了。之所以樂此不疲,就是為了鼓勵更多的青少年愛好詩歌,正像詩歌節的宣傳語一樣,“讓青春走進詩歌,讓詩歌走進校園,走進靈魂的天堂。”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