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引發思考
“形”在那里飛舞,“魂”在哪里綻放?
——第九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引發思考
“個個腿都能抬到‘6:20’,可第一場半決賽幾乎滿場‘UFO’。”
用時鐘6:20時指針的形狀形容肢體達到的技術極致,用“UFO”表達舞者成了思想蒼白的“不明飛行物”,這是日前在西寧舉辦的第九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中,中國舞協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羅斌用來形容觀感的數字和符號,同時也傳達了中國古典舞讓人歡喜讓人憂的現狀。
風景:無病呻吟皆不見 舞臺頻現正能量
伴著清悠的音樂,李白筆下詩意的裊裊麗人形象在一列豆蔻女子輕柔曼妙的舞姿中盡現,如丹青水墨,似仙境神形,無一大跳,未見空翻,簡而不板,變而不亂。這是本屆評獎群舞作品金獎、解放軍藝術學院的群舞《麗人行》。
“我們需要這種安靜的舞蹈,它本分地、天然地去體現舞蹈形象的靈性,也表現了古典舞的內涵。”第一場決賽現場,中國歌劇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山翀評委的回答,解開了觀眾對看似極簡無奇的《麗人行》獲99.93分的疑惑。
因滿眼“深宮怨婦”而引發媒體詬病、專家拍案的上屆荷花獎古典舞評獎,留給中國古典舞界8年揮不去的傷感“幽靈”。8年臥薪嘗膽之后,如此清新典雅之作,其意義不僅僅是將這“幽靈”驅散。
“不僅無病呻吟、悲悲切切的頹靡不見了,更讓人欣慰的是傳遞正能量,傳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浩然正氣的作品增多了,有激情澎湃,有愛國主義,有典雅精致,審美豐富性大大加強。”中國舞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馮雙白振奮地說。
讓評委們欣慰的還有,新生代編導已開始了用自己的方式尋求主體性表達。
北京舞蹈學院雙人舞《門神》兩位“90后”表演者索晶星、蘇海陸也是作品編導。他們希望傳達對傳統的態度:“就像門神一樣,貼在門上,不管現在有沒有人用,傳統文化是否流失,我們希望能像作品中最后一個動作那樣,無論風吹雨打都秉持信念,矗立在那里,同時還想體現年輕人的正能量。”蘇海陸說。
馮雙白覺得,年輕編導不可小覷,本屆評獎中表現不凡的作品,幾乎都是青年編導之作。“從參賽隊伍看,新生代編導已經開始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尋求主體性表達,盡管這種表達還帶有很深的學院派痕跡,而且很多編導意識雷同,還缺乏對所從事舞種作為文化視像的個體性挖掘,但這次比賽所透出的信息是很難得的。現在的團隊絕不僅限于原來那些古典舞團了。”羅斌說。
困境:理論缺失迷方向 文化匱乏失魂魄
“你常常會看到演員表演時又搬腿又翻跟頭,在臺上折騰半天,卻不知他在干什么。”北京愛蓮舞蹈學校校長陳愛蓮表達了本屆所有評委對比賽部分作品的觀感,也正是羅斌所說的“UFO”狀態:“至少一半的作品平平淡淡,沒頭沒尾,沒上沒下,無始無終,不知從哪里來,也不知到哪里去。”
創作滯后于演員,這是評委的共識。中國舞蹈演員的技術令國外同行汗顏早已不是新鮮事,而古典舞隊伍里又匯聚著具有中國舞蹈標桿性技術的人才;然而“演員一流,但創作大部分不及格”,馮雙白給出的評語直指問題所在。
“古典舞創作走得有點遠,我們經常會說,把頭上的小綹綹去掉,把身上的服裝換掉,可能就是當代舞。”中國舞協副主席、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劉敏質疑,除了靠演員身著的古代服裝和表現的古代題材去標識“古典”,許多作品觀眾很可能找不出與現代舞、當代舞區別在哪里。
概念不清、屬性模糊、理念混沌,可以說正點出了古典舞這個最中國的舞蹈種類的尷尬所在。
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系主任滿運喜將當下古典舞創作瓶頸歸結為舞蹈斷代與失傳的“先天不足”,以及后天遭遇多元文化沖擊的必然結果。他坦承,古典舞依然在“尋根”路上。
“理性思維不健全,沒有一個系統觀念,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既不知道將來往哪走,也不能解釋清楚自己是誰,這是特別恐怖的事情,所以創作上的方向迷失是必然會產生的。”羅斌指出,理論上的空洞是創作貧乏的癥結所在。中國舞蹈學現在還是蠻荒狀態,中國舞蹈界的基礎理論建設,除資華筠的生態舞蹈學這一邊緣學科,基礎理論學科幾乎是空白的。
另一個引起關注的現象是,不少演員擁有“6:20”的腿上功夫,卻不知道何時使用,甚至盲用濫用,忘記思想一味炫技。
“表演藝術家最后拼的是文化底蘊,一個匠人和一個真正的舞者的區別就是文化。”劉敏說。作為解放軍藝術學院兩個金獎作品的藝術總監,劉敏坦言創作過程中最著力之處:“每個孩子跳三翻都沒問題,但我們沒有用那些技巧,就是要讓孩子觸摸中國文化、中國神韻。”
事實上,《麗人行》《門神》《漢風儷影》等優秀作品的編導及舞者,都深入研究過神話故事、昆曲、壁畫、畫像磚、剪紙等傳統文化遺存精髓。
而在海政歌舞團藝術指導高山看來,對中國傳統的理念、傳統文化的信念,以及對戲曲文化的吸收消化,在中國古典舞創作中還沒有達到“軟著陸”,這是要害之所在。
“最重要的不是肢體,而是‘眼睛’,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傳神,是精氣神,然而,大量的舞蹈只看到了肢體,不見眼神,形在那里飛舞,魂在哪里綻放呢?”高山指出,中國古典舞,一定是傳承中國文化傳統精神的古典舞,帶著那種古韻與風情,那種魂靈的東西,讓我們看到傳統與現代魂靈的銜接,既有歷史文化的沿革,又要有舞種屬性的嚴格。
對于大部分作品創作的平庸,廣東省舞協副主席文楨亞看到的是一種文化的失落。“這些年大晚會大歌舞泛濫,讓我們對文化有些恍惚,讓編導習慣了沒有思考,不去思考,只有復制,何談文化?”
對此羅斌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根性需要我們去挖掘,不去挖掘就永遠找不到屬于中國舞蹈心性靈魂的東西,今天的舞蹈創作之所以沒有進步,就是因為沒有精神上的追求,所以只能復制別人,復制從前,也就沒有美好的現狀,更談不上美好的前途。”(記者 喬燕冰)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