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時代》在我著作中最有分量最有影響力
《鄧小平時代》在我著作中最有分量最有影響力
——訪“第七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得者傅高義教授
采訪手記:傅高義教授在采訪中特別提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文章最初公開發表在《光明日報》,真理標準討論受到鄧小平的支持、推動。為此,傅高義于2005年、2006年采訪過當年參與編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光明日報老領導。
8月22日,第20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組委會揭曉了“第七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美國的傅高義教授憑借他撰寫的《鄧小平時代》一書名列6位獲獎者之中。對此,本報記者在傅高義教授獲獎后對他進行了采訪。
記者:您對此次獲得“第七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有何感想?
傅高義:我當然非常高興獲得這份特別的獎項,這個獎充分說明,我撰寫的《鄧小平時代》這本書得到了中國讀者的認可。事實上,我的這本書(英文版)也受到西方的重視,并獲得了吉伯爾獎等幾個獎項,這本書成為西方國家了解20世紀鄧小平時代中國歷史發展變化的重要工具之一。我很高興看到,自己的書能發揮這樣好的作用,當然,更高興的是,中國大部分讀者能夠認為我的書比較客觀地展示了中國領導人的面貌與風采。
記者:您自己如何評價《鄧小平時代》這部書?您如何評價鄧小平時代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傅高義:我撰寫《鄧小平時代》的初衷就是想美國人應該多了解中國。我認為,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已經發生了這么大的改變,應該讓美國人了解這個偉大的變化。但此書在進入中國讀者的閱讀視野時,擁有了另一種價值:它也是中國人了解中國當代歷程的書。其實,我2000年從哈佛大學退休后,就著手寫《鄧小平時代》這本書,并用10年時間完成了它,可見它的分量是非常特殊的。
我自己認為,我撰寫這部書有著其他人很難有的優勢。首先,我對中國有著40年的研究,在哈佛大學就有30多年。哈佛大學有很多中國問題專家和學者,同時還與中國的學術機構有著廣泛的聯系和交流,而我從來不會錯過向中國專家和中國人交流與請教的機會。其次,哈佛大學的圖書館也是西方圖書資料最為豐富的圖書館之一。再次,退休使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對鄧小平的研究。
我過去撰寫過很多著作,包括1979年《日本第一》,這本書當時曾在美國、日本以及國際社會產生很大影響。但我認為,《鄧小平時代》這本書的影響將超過《日本第一》,是我著作中最有分量和最有影響力的書籍。因為現在的中國經濟實力是當時日本的10倍。美日之間的競爭持續了20年,而美國與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美中之間的競爭肯定會持續更長時間。我希望《鄧小平時代》能為美中關系的未來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至于鄧小平的地位和作用,我在《鄧小平時代》這本書里已非常清楚地闡明,鄧小平是20世紀對中國乃至世界貢獻最大的歷史人物。因為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歷屆政府和領導人都希望帶領中國人民走上復興之路,而鄧小平能夠排除萬難,通過改革開放等政策,使中國逐步走上了富強之路。在其上臺之初,中國還是非常落后貧窮的國度,但當其退下來時,中國已是世界非常有影響力的經濟大國之一。帶領13億人口解決溫飽問題,這不僅是對中國的貢獻,對世界發展也有著非凡的意義。與斯大林、列寧等曾擁有一二十年影響力的領導人相比,鄧小平的治國理論及其影響力還將在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繼續存在,繼續發揮作用。
記者:《鄧小平時代》這本書讓美國人深刻了解了中國一代領導人的風采,同時也了解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階段。您認為現在的美國人眼中的中國是個什么樣子?您認為中美文化交流在哪些方面還應當進一步加強?
傅高義:你在華盛頓肯定也接觸了不少美國人。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不盡相同,但大多數美國人還是不怎么了解中國,在他們眼里,中國國家強,人口多,將來中國經濟實力可能會超過美國。他們還覺得中國的軍事實力也在迅速上升,一定程度上給美國帶來了威脅。為使更多美國人進一步了解中國,除了帶美國學生和學者到中國考察外,我還鼓勵他們實地了解,到中國看一看。更多的人文交流將促進兩國之間更深入的相互了解。
記者:您自70歲以后每天花3小時學習中文,能夠講一口流利的漢語。是什么動力驅使您這樣做?
傅高義:我本來是個社會學家,知道了解一個國家必須要從語言入手,所以當年為了研究日本,我下了很大功夫學習日語。在研究中國以及鄧小平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我上世紀80年代曾在廣東對鄧小平進行過一段時間的研究,但我明顯感到自己的語言功力很不夠,需要加強中文學習。因此,我2000年退休后,在著手深入研究鄧小平的同時,也開始強攻語言關,專門請了一個中國留學生擔任我的中文家庭教師,每天堅持學習3小時漢語。今年4月去中國前,我又特意進一步加強了對漢語的學習。
記者:50多年來,為促進美中之間的相互了解,您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出版工作。今后,您還將繼續哪些研究工作?還準備出版哪些新作?
傅高義:今年9月《鄧小平時代》日文版將由日本經濟出版社出版發行,我屆時將赴日本參加它的發行儀式并發表演講。10月、11月,我還將赴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進行演講,他們對《鄧小平時代》也非常感興趣,也很想了解鄧小平時代的中日關系。當然我現在已經83歲了,行動已明顯不如過去方便了,所以赴中國開展新的研究也只能是明年的事了。不過,我今年4月在中國的一個月期間,曾有不少中國朋友建議我對朱镕基的經濟政策及當今中國的挑戰、胡耀邦等進行研究,但這一切都要等明年的中國之行后再定,因為屆時我需要了解包括我是否能夠拿到足夠的資料等情況。(本報華盛頓8月24日電 本報駐華盛頓記者 王傳軍)
鏈接
傅高義:1930年7月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猶太人家庭,是哈佛大學資深教授,任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從事中國、日本等問題研究長達50多年,精通日文、中文,被稱為哈佛的“中國先生”。多次赴中國調研和采訪,并于2011年出版著作《鄧小平和中國的變革》(《鄧小平時代》英文版),在西方引起強烈反響,當年被《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等西方著名媒體評為“最佳圖書”,后獲得2012年吉爾伯獎。2013年1月《鄧小平時代》中文版在中國大陸出版發行,在該書中,傅高義教授表明,要以客觀立場,擺脫意識形態局限,通過自己獨立的觀察和思考,向世界介紹中國。
(編輯:竹子)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