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綜藝節目“守正”也要“出奇”
日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歌唱類選拔節目的通知》,要求歌唱選拔類電視節目要控制數量,提高質量,限制引進模式,鼓勵本土原創。管理部門之所以出臺這一規定,主要是由于目前的歌唱選拔類節目存在著總量偏多、形態雷同、夸張作秀等問題。繼2012年《中國好聲音》火爆熒屏之后,電視行業再度看到歌唱選拔類節目蘊藏的巨大收視潛力,紛紛跟風而動。一時間,同一類型的綜藝節目扎堆播出,同質化現象嚴重。然而,這陣流行風潮的喧囂熱鬧,帶給觀眾的卻只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什么樣的內容和形式才能夠吸引觀眾的關注?怎樣做節目才能實現綜藝節目的可持續發展?這成為不少電視綜藝節目制作人心頭的疑惑。
對于任何藝術形式而言,內涵與良知都應先于技巧。對于電視綜藝節目來說,豐富節目內容,提高節目質量,傳遞正面能量,才是使節目保持活力的根本所在。以《中國好聲音》為例,作為一檔歌唱選拔類節目,節目從一開始就堅守“專業性、音樂性”的特質,高舉主流價值觀的大旗,為至情至愛歌唱,為立志勵志喝彩,為大善大美呼喊,為熒屏吹來一股清新之風。在第二季中,來自吉林通化的學員張欣奕用青春四射的歌聲獲得了導師的肯定,而在歌聲背后,是她因母親病重而不得不放棄求學的人生經歷。她在舞臺上告訴母親,“即使沒有機會邁入大學,但只要通過努力,同樣可以獲得別人的認可”,她還表達了希望開辦一個音樂學校,幫助有音樂夢的孩子實現夢想。在節目中,四位導師始終以尊重和平等的姿態,給予學員專業的點評,更用各自的方式,激勵歌手的夢想。來自重慶小餐廳的打工歌手張新,因高低音轉換的獨特唱法被人叫做“野路子”,但導師汪峰卻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他“野路子不要緊,只要找對感覺就是正路子”。正是這些直達心靈深處的情感表達,賦予了節目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守正”絕非保守,全國各大衛視的綜藝節目層出不窮,如何脫穎而出,這就要靠“出奇”以制勝。對于《中國好聲音》的制作團隊來說,嘗試和創新似乎是與生俱來的。相比第一季,第二季節目從錄制現場的舞美燈效到錄制技術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而學員的年齡層和演唱風格也更加多變,改編歌曲的比例有巨大提升,比如擁有完美和聲的老男孩組合、搖滾不死的60歲鐘偉強、音樂才子李秋澤、轉音小王子葉秉桓,以及歡樂發小蘑菇兄弟。整個制作團隊都在認真地和學員一起探索音樂世界。而引自英國BBCW公司《Tonight’s The Night》節目模式的《中國夢想秀》,節目組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內容從驚喜秀升級為夢想秀,增加了夢想大使和觀察團。該節目逐漸把對個體演藝夢想的關注擴大到對“民生”“孝道”等主題的回應,貼合了當下百姓的心理訴求。這種“出奇”的改變,修正了國外一些真人秀節目以暴露人性弱點和個人隱私為最大賣點的缺陷,使節目充滿情懷和溫度,所以一下子抓住了中國觀眾的心,并使這種吸引力變得更加持久綿長。《中國夢想秀》在市場上收到很好的效果,這一成績令英國BBCW公司對回購節目模式產生了興趣,通過節目模式創新引起國際關注,浙江衛視的創舉為中國電視史冊寫下了生動的一筆。可見,“守正出奇”應該是綜藝節目健康持續發展的不二法寶。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