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民間文學保護的核心內容
近日,在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央民族大學主辦,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承辦的“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討會”上,60余位來自全國的民間文學保護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聚集一堂,紛紛結合自身經驗研究與理論思考,對當下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對象、存在問題和保護方式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聽眾是民間文學的基礎
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魁立談到民間文學今后的命運時說:“傳統的喪失,不在乎老人的過世,而在乎沒有了聽眾,沒有了社會基礎”,“與其說是傳承人代表了那個傳統,還不如說是聽眾代表了傳統”。在他看來,聽眾和社會基礎是民間文學類“非遺”保護的重要對象,這就要求我們在理解當下的口頭傳統時,要擴大視野,思索如何開展保護工作。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呂微和戶曉輝都關注到了民間文學的內在條件。呂微認為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成立的內在條件是講述人和聽眾。戶曉輝說:“民間文學的創作是把聽眾和讀者放在比作者和講述人更高的位置”。這看似和文本是分離的,但實際上文本是依賴于他們的。兩人強調,應意識到民間文學的本質是民眾的一種自由表達和自由意愿,而這一自由意愿正是“非遺”保護的根本目的。
民間文學面臨強勢沖擊
在現代化腳步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民間文學類非遺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遼寧大學教授烏丙安和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劉守華不約而同地認為,在新世紀民工潮的巨大沖擊下,民間故事傳承人的口頭傳承活動悄然消失,傳統民間文學走向衰敗;此外,傳說類“非遺”項目申報的火爆和開發利用的激烈競爭,對民間文學形成直接沖擊。中國文聯研究員劉錫誠則一針見血:“民間文學,尤其是口頭文學是一個與物質最無緣、與金錢最疏離的非遺門類,沒有世俗的‘利益’和‘政績’可言,自然處于不被重視的弱勢的地位。”
中國民協民間文藝研究所副所長王錦強,根據自身的工作實踐,反思“非遺”的級別評定對民間文學和傳承人所帶來的影響。指出過去在民眾生活中演唱的傳承人,被評為國家級傳承人后,卻只在“國家級”聽眾,如專家、學者、大學生、企業家等面前演唱,失去了遺產傳承的原生態環境。
用各類媒體記錄民間文學
針對民間文學類非遺的保護方式,與會代表各抒己見。部分學者認為保存是民間文學類非遺的重要保護方式。
北京大學教授陳泳超則明確提出:傳統民間文學類的非遺項目,應將保存作為保護工作的核心內容。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安德明認為,通過數字化技術對已有的大量民間文學調查成果做更細致的處理和更充分的利用,是非遺保護的重要任務。“提倡記錄保存的保護方式,不僅符合《非遺法》的規定,而且也是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有效保護方式。”劉錫誠如是說。
對于具體的保存方式,專家學者們表示要善于使用各類媒體。
針對方言和民間故事在非遺中的重要性,以及當下正在急速消失的現狀,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萬建中建議建設方言民間故事音像數據庫。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林繼富,將當代中國民間文學的傳播形式分類為口頭媒介、書寫媒介、圖像媒介、音影媒介以及電子媒介和數字媒介等。他強調民間文學每一次傳播媒介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認為應該用多種方式來存留民間文學的多樣性。中山大學教授劉曉春則進一步提出,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不僅要搜集、記錄、整理、存檔,而且要經典化。經典化就是塑造經典和深度的媒介轉化,允許作品根據時代變遷做出相應的再闡釋和再創造。
(編輯:蘇銳)
· | 應加大對民間文學的保護和扶持 |
· | 民間文學的當代命運 |
· | 福建民協制定鄉土文化能人培養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