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舞美:熔煉現代 激活傳統
戲曲舞美應立足本土文化經驗,放眼世界藝術潮流,讓自身舞臺設計接續傳統文脈,在更高的層次上回歸“古典”和“傳統”
曹禺先生說:“有了戲劇,就有了舞臺美術;沒有舞臺美術,就沒有戲劇。”舞臺美術在劇目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獨特角色。它在與導演的共同創造中,通過盡可能調動的一切方法、手段和技巧來體現設計家的靈感、想象力、才情和智慧,讓舞臺和表演成為互相滲透融和的動作空間、寫意空間和詩性空間。
好的舞美能提升戲的張力與魅力。許多戲劇精品同時也是舞美精品。昆曲《長生殿》、京劇《成敗蕭何》、越劇《陸游與唐琬》、梨園戲《董生與李氏》等,之所以入列國家舞臺藝術精品之林,憑借的是綜合實力,其中包含舞美的卓越創造。這些戲中,舞美形象或古雅清新,或凝練大氣,或超凡唯美,或質樸簡約……空間的自由靈動隨處可見。不難看出,設計家們給創造、創新一顆虔誠、敬畏傳統之心,守護戲曲文化基因。正如《陸游與唐琬》設計者、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劉杏林所言:“戲曲舞美設計必須植根于對戲曲本身美學特征的足夠重視……你無視這些規律,無異于切斷戲曲舞臺美術設計的命脈”。
劉元聲設計的《長生殿》舞臺,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在傳統戲曲“一桌二椅”的精神上進行新創造,推進劇情,烘托人物,突顯表演,挖掘原著內在精神蘊涵,讓時空自由回歸舞臺。薛殿杰為《成敗蕭何》設計的舞美、燈光不僅為故事營造了時代意蘊,也為表演提供了盡可能多的動作空間和意義空間。劉杏林設計的《陸游與唐琬》,以今天的視角活用傳統戲曲舞美形式,將大寫意的戲曲美學精神發揮到極致。對此,臺灣戲劇舞臺設計師聶光炎評價說:“這樣的設計充分表現了‘因為傳統,所以現代’的美學理念”。
中西方戲劇舞臺觀念相互融通,舞美設計與傳統發生關聯,又適應時代審美需求,這些表征在近些年來精品劇目中屢見不鮮。不少舞美從創意到設計體現了開拓性、前瞻性、標志性,為我國舞臺藝術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
黃永碤為《董生與李氏》設計的舞美,用現代物質手段構建了一個極具古典神韻的空間——閩南古厝院落式古戲臺。既還原梨園戲的古風遺制,又以符號結構暗喻劇中主人公的“心囚抉微與靈魂展演”,在更高的層次激活了“一桌二椅”的戲曲美學精神。
京劇《華子良》、豫劇《程嬰救孤》等作品,強調舞臺布景參與戲劇精神的揭示和風格樣式的經營,傳遞出厚重深沉的文化底蘊。滑稽戲《顧家姆媽》、呂劇《補天》、兒童京劇《藏羚羊》努力創造出準確而精美的舞臺樣式,精湛地表現和推進劇情,揭示內涵,并構成真正能打動和征服當代觀眾的藝術神韻與魅力。昆曲《班昭》、《牡丹亭》(青春版),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舞臺,則在統一性中講求創意與個性,在面對現實的基礎上對戲曲傳統美學進行了更高層次的回歸與升華。
上述戲曲舞美既有工業時代、后工業時代的質素和亮色,又不乏傳統戲曲美學意義上的神韻和品格,既不同于傳統戲曲舞臺的“守舊”,也不同于忽視戲曲自身特性的“創新”。它們與那些堆砌奢華的大制作有著本質區別,與那些違背戲曲藝術本體規律的觀念和做法迥然不同。
只有立足本土文化經驗,放眼世界藝術潮流,以“我”為本,兼收并蓄,辯證地吸收西方戲劇的某些優長和藝術觀念,讓自身舞臺設計接續傳統文脈,在更高的層次上回歸“古典”或“傳統”,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在國際視野中有明確、獨特的文化定位和價值坐標,構建屬于中國戲曲的舞臺美學空間。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