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出版“走出去”,絆在哪里?
8月14日,讀者正在上海書展某展位上挑選書籍。新華社發
“一個可悲的現實是,由于我們沒有形成很好的學術規范,中國最重要的學術成果95%以上不在國內發表,國家每年要花很多外匯把這些成果買回來,來支撐我們的科研教育。如果我們只在低端出版上追求虛假的繁榮,這個行業是要被淘汰的。”在今年上海書展舉行的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論壇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鄔書林大聲疾呼。
去年,上海書展首開學術出版上海論壇,學術界與出版界共同關注學術出版。今年,國內外40余家出版社的社長、總編齊聚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問診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從學術規范到翻譯質量到數字出版,話鋒更為犀利,探討更為深入——
中國出版真要走出去,起到出版業應有的功能,
必須把學術出版這個核心牢牢抓在手上
“嚴肅的科學研究工作,往往從查找前人的學術成果入手,到發表自己的創新成果結束,周而復始,推動著科學發展、文化繁榮和社會、經濟的進步。學術出版還是一國的學界、出版界與世界對話的平臺。要使自己的學術融入世界,就必須借助學術出版這個橋梁,才能和世界心靈溝通。”鄔書林說。
他直言,從現實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各項事業快速發展,但如果不能在世界學術研究領域這一文化核心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所謂“復興”就是不完全的。他提醒,如果把一個國家的學術文獻支撐系統建立在對外部系統的依賴之上,長此以往,將逐步喪失“話語權”。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魏玉山對此表示認同。他說:“學術出版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學術精神和學術成果的重要體現。觀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是否發達,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看其學術著作的質量和數量,看其學術著作被其他國家引進、購買的品種和數量。世界上的出版強國,首先是學術出版強國。”
對于大量科研成果不首先在國內發表的原因,鄔書林認為,不是簡單的學術水平不夠的問題,我們的評價體系、運作方式,都有必要好好向國外學習。世界首個“±1100千伏安高壓直流換流閥絕緣試驗”在中國完成,一座接一座超越世界水平的橋梁設計在我國問世……遺憾的是,這些尖端成果的學術著作卻在圖書市場難覓蹤影。國家每年投入近9000億元人民幣用于研發,產生大量的成果,但中國出版人有沒有把這些成果的出版工作做好?“并非經濟發展和科學研究沒有給我們提供舞臺。”鄔書林說,形成良好的輸出計劃需要的是出版人瞄準優勢學科、選好新興學科和重點領域,實現突破。
現在學術出版總的份額占世界出版的32%,
是整個出版業當中市場最穩定、利潤率最高、回報最可靠的產業部門
學術出版不分國界。對于世界各國的主要出版商而言,學術出版都是當仁不讓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性不僅在于學術意義,對產業的經濟支撐作用也不容小覷,是公認出版業中市場最穩定、利潤率最高、回報最可靠的產業部門。
世界最大的科學文獻出版公司之一——愛思唯爾(Elsevier)出版集團科技圖書高級副總裁湯米·多伊爾透露,在愛思唯爾的全球市場中,亞太地區所占比例是22%左右,以后將會發展到三分之一,預計到2020年愛思唯爾的中國市場將成為其全球市場的第一位。
一邊是全球出版商對中國市場的樂觀預期,一邊則是中國學術出版在數量、內容水平、經濟收益等方面的顯著差距。“我們雖然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論文生產國,但嚴格意義上的創新成果不多。”鄔書林說,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學術出版和學術出版“走出去”的政策,學術出版不缺錢,關鍵是錢怎樣才能花得好、花得值,真正提升學術研究和學術出版的水平。
鄔書林認為,首先要抓好學術出版內容,打牢學術出版“走出去”的內容機制。“學術出版是最需要創新的,要把內容是否有創新,形式是否有創新,有沒有真正的成果作為核心去抓。”其次,要以優勢學科和新型學科為主,突出中國學術出版和學術走出去的重點領域,有所為,有所不為。同時,堅持學術出版規范,努力開拓學術出版的國際市場。
“專業出版,世界只有一個市場,你做好了,在世界市場上就有份額。沒有一個國家的單一市場能夠支撐世界的專業出版。而國際學術出版是有規范的,建立高水平學術評價體系與良好內部學術規范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把這個事情落到實處。”鄔書林說。
“學術出版‘走出去’是系統工程,包括學術的原創研究、編輯出版、人才培養、中外合作等。”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中國編輯學會會長桂曉風呼吁,出版界尤其是大學出版社,應該在開創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的新格局方面有更高自覺、更多作為。
教輔書的種類多少不是“出版強國”的指標,
學術出版才是大學出版社的核心競爭力
事實上,大學出版社這幾年一直在想方設法“走出去”。一些重要大學輸出的出版物,其內容已經不僅僅是最初階段的氣功或是唱唱跳跳的文化,學術開始走上世界舞臺。
去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大飛機出版工程”五種精品學術專著的英文版版權“花落”英國愛思唯爾出版集團,成為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的又一重要成果。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先后與愛思唯爾、施普林格、圣智、劍橋大學、麥克米倫、德古意特等國際學術出版商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精心策劃了近100種原創高水平英文版學術著作,在國際學術界和出版界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大學出版社理應成為學術出版的重中之重,擔當文化交流的橋頭堡。”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社長韓建民看來,學術出版是大學出版社的核心競爭力,大學出版社理當堅守學術出版使命,打造學術出版精品。積極融入母體大學的發展戰略,依托獨特的出版資源,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變化是可喜的,但是更需要警醒。劍橋大學出版社高級經理朱起飛則坦言:這幾年接觸的國內出版社越來越多,但推薦來的選題呈現同質化傾向,不少是藝術類圖書。真正能夠吸引西方讀者的精品學術著作數量非常有限,有國際知名度的作者,更是少之又少。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社長莊智象也提醒說:“中國學術要走向世界,首先學術出版的聲譽要打開,如果定位不高,或者門檻降低,拿什么走出去?”
“走出去,不是文化輸出,而是世界平臺上的思想交流與碰撞。你有優秀成果了,人家會花錢買。檢驗你的好壞,看人家買不買就知道。買了證明它有用,而不是在倉庫里變成廢紙。”鄔書林說。
“學術出版要走出去,根本問題在于要有真正的好學術、好學問。要走出去、走進去,還要走下去,走過去。中國學界應該能夠拿出讓世界信服、讓世人敬仰的東西,這是我們共同的使命和擔當。”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董事長徐飛說。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