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聯探討主旋律電視劇如何抓住遙控器
我國電視劇年產量已達506部,但吸引人的好作品還不夠多
主旋律,怎樣抓住遙控器
飛天獎部分獲獎電視劇海報。制圖:蔡華偉
我國電視劇創作呈現井噴式的發展,連續多年產量超過1萬集,2012年更是達到506部17703集,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看似選擇眾多的電視劇節目單中,既溫暖人心又藝術精良的主旋律作品還不多。
面對競爭激烈的電視劇市場,如何讓主旋律作品吸引住觀眾手中的遙控器?8月20日,中國文聯召開“主旋律電視劇生產與民營影視公司的文化責任專題研討會”,把脈作品走向,探討創作得失,共同尋找電視劇健康發展之道。
——編 者
圍城
人物臉譜化、情節模式化,部分作品獵奇“雷人”
近年來,我國電視劇創作呈現井噴式的發展,連續多年產量超過1萬集,2012年更是達到506部17703集,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規模膨脹的電視劇陣營中,既溫暖人心又藝術精良的主旋律作品還不夠多,也不夠吸引人。盡管也曾涌現出《歷史的天空》、《亮劍》、《士兵突擊》等持續熱映、廣受好評的劇目,但從整體發展看,主旋律電視劇的關注度和受歡迎程度還不高。
“文藝往往被市場綁架,目前我國電視劇市場是絕對的買方市場,這也導致很多主旋律作品在市場上生存艱難。”談到我國電視劇發展現狀,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慶瑞如此感慨。曾拍攝過許多主旋律作品的北京御景江山影視公司總經理劉燕軍也坦言,“我搞主旋律創作15年,深知其中的艱難,主旋律作品對編劇的要求很高,創作雷區也很多,所以要創作出一部經典的主旋律作品十分不易。”
除了生存環境,一些主旋律作品自身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思想上難以突破政治教化色彩,人物臉譜化、情節模式化,劇情與現實嚴重脫節。更有甚者,打著主旋律的幌子,瞎編亂造,追新獵奇,毫不尊重歷史。”曾慶瑞認為,正是這種種亂象,使得觀眾在提到主旋律作品的時候,便不自覺地給它們貼上“雷人”的標簽。
脫困
真正反映時代的需求,用特色塑造品牌,靠質量贏得觀眾
曾有網友發起討論,用4個字概括主旋律電視劇觀后感,結果大家提到最多的是“理想信念”。可見,主旋律電視劇在滿足觀眾文化需求、豐富精神世界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社會價值取向、審美情趣也都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電視劇產業作為一種復雜的娛樂文化現象,既有優秀的時代佳作,也不乏低級趣味的作品混雜其間。而主旋律作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肩負一定的文化和社會責任,為新時期涌現出的新困惑,為社會發展遭遇的種種矛盾和問題進行了藝術化的解讀。”《當代電視》主編張德祥說。
面對競爭激烈的電視劇市場,夾縫中求生存的主旋律作品如何突出重圍?在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研究部主任趙彤看來,“譜寫主旋律應當有年代考量,從《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到《紅旗飄飄》,本質并沒有變,但形式變了。主旋律作品也是一樣,要緊跟時代的發展變遷,告別臉譜化、模式化,講求創新性、多樣性,真正反映時代的需求。”
曾慶瑞則對中國主旋律電視劇的發展提出了期待,“一是要守身如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二是要敬畏藝術,堅持以藝術為目標的創作道路;三是要特立獨行,用特色塑造品牌;四是要執著創新,以創新求得發展。”
“無論在哪種社會形態下,都有主旋律。而所謂主旋律,其實反映了社會的價值取向。影視作品應當傳遞社會的正能量,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中國文聯副主席夏潮表示,“反映美國精神的影片《阿甘正傳》深受觀眾的喜愛和推崇,這也是主旋律。主旋律不過是為作品的敘事提供了一個基本立場,而在此基礎上,如何做得漂亮,則取決于創作者對藝術的態度,認真去做,主旋律也能拍得動人,拍得好看。”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