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溫暖民心——山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綜述
威海市環翠區張村群眾慶新春。資料圖片
圖書館里設有盲人閱覽室、農民工閱覽室,家門口就有高檔數字影院,看最新上映的大片最多花上四五十元。這樣的事情,如今在山東省各地包括縣級城市已經成為現實。
無論城市還是鄉村,一個個“N分鐘文化圈”漸漸成型,將普通群眾的文化生活裝扮得越來越多姿多彩。
這些片段,只是山東省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借助籌辦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的契機,山東省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以各級政府為主導,以重點工程為抓手,以文化設施為載體,以文化服務為核心,以開展活動為重點,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機制。
五級覆蓋,家門口建起“文化圈”
“早晨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這樣的順口溜,用來形容以往農村的文化生活一點都不夸張。
如今再看山東農村,光景已大不相同:白天可以去農家書屋上上網、看看書,晚上可以到文化大院聽大戲、看電影、跳跳舞。多姿多彩的農村文化生活,越來越有“時髦味兒”。
類似的變化,不僅出現在鄉間農家,也發生在城市社區。曾經只有在大城市才能見到的數字影院,現在已經遍布山東省的所有縣級城市。市民在家門口就能獲得無與倫比的視聽享受,而且票價遠遠低于大城市。
“山東省已經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的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省、市有公共圖書館、藝術館、博物館,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村和社區有文化活動室或文化大院。”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廳廳長徐向紅介紹說,經過多年來不懈的努力,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設施在山東省遍地開花,極大地豐富了普通群眾的生活。
借助籌辦“十藝節”的東風,山東省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全省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投入資金總額達到177億元。省美術館新館、省藝術館改造、省文化藝術之家建設進展順利,一批市、縣綜合性文化中心及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相繼開工,15個市級圖書館、藝術館,69個縣級圖書館、文化館新建或改建。目前,全省公共圖書館、文化(藝術)館、博物館分別達到151個、160個、120個。1300個鄉鎮實現綜合文化站全覆蓋;行政村文化大院建成數量增加到5.9萬個,占全省行政村總數的84.5%。
一個個觸手可及的“文化圈”,也正在悄然進入普通群眾的生活。青島市三區五市規劃建設的8個市民文化中心項目,將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益文化設施整合成一體。市民從家中出來,步行15分鐘范圍內就有文化場所可供休閑娛樂。濟南市也在努力打造城市“10分鐘文化圈”、農村“10里文化圈”,以此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與此同時,山東各地還通過建設文化地標,充分發揮其輻射和帶動作用。文登市投資3.1億元,建設集科技館、文化館等8個功能性場館于一體的市民活動中心,輻射周邊17個鄉鎮。墾利縣興建的3.6萬平方米的文化大廈,在黃河邊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現在是你只要有項目、真做事,就能獲得資金支持,就能做成事。”一些文化主管部門的負責人表示,一次性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上做這么大的投入,“要是擱在以前,這樣的事情肯定是難以想象的”。
不久前,山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又有新動作。5個設區市、17個縣(市、區)被命名為“山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27個項目被命名為“山東省公共文化服務示范項目”。山東省財政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對這些示范區和示范項目予以扶持。未來,山東將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繼續全面提升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并推動全省各地建成較為完善的“15—20分鐘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圈”。
彌補空缺,基層文化有“管家”
山東省章丘市雙山街道三澗溪村,曾經是個遠近聞名的窮村、亂村。但就在短短幾年間,三澗溪村由窮變富、由亂到治,一系列的轉變令人刮目相看。
“以前村民的思想空虛,不知道該干什么,可以說是一盤散沙。”說起今昔反差的緣由,三澗溪村黨支部書記高淑貞深有感觸。“我們利用文化活動打造了一個平臺,讓老百姓融進來,愛上有文化的生活,人心自然就凝聚起來了。”
三澗溪村的變化,無疑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著寶貴的啟示。隨著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很多鄉村社區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得到了改善,但與此同時,文化人才供需不足特別是基層難以吸引專業文化人才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必須有專職的文化管理人才,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空缺補起來。山東省充分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及時制定出臺了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將重點放在落實鄉鎮文化站人員編制和村(社區)文化管理人員隊伍上。
在文化人才培養上,山東省開展了文化從業資格考核和認證,把公共文化服務人員的業務考核和資格認證納入工作范圍,以此激發從業人員學習業務技能的積極性。全省共確定了100個基層公共文化輔導工程示范點,市、縣也分別確定輔導點展開輔導培訓活動。僅去年以來,市、縣兩級就免費培訓鄉鎮文化站長和鄉村文藝骨干2.2萬多名。
吸收社會人才資源,發展文化志愿者隊伍,是山東省為彌補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空缺而采取的又一重要舉措。縣、鄉兩級通過吸收志愿者建立群眾文化輔導團,面向群眾開展輔導、培訓、咨詢等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據統計,全省群眾文化輔導員已發展到20萬人,較好地彌補了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的不足。
肥城市實施“遞進培養工程”,對縣域內3200多名文化愛好者逐一登記,建立業余文化人才信息庫,并組織其參加農村文化藝術節、消夏廣場文藝演出、桃花節等各類文化活動。按照職業、特長和業務能力,肥城市對公共文化輔導員評定星級,引導他們自愿報名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志愿者。
曲阜市文廣新局與曲阜師范大學聯手,從在校大學生中選拔近百名文化藝術專長生,掛職擔任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站長助理。德州市德城區新華街道辦事處選配大學生村官和退休老師擔任專、兼職農家書屋管理員,輔導農民更好地學習知識。
截至目前,山東省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專職人員達到3100多名,每個村(社區)基本都有1名文化管理人員。這些具有專業水準的人才扎根基層,彌補了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的不足,使得當地的文化工作有了明顯提升,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的運行和管理得到進一步規范。
山東省文化廳公共文化處副處長馮慶東說,根據基層對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需求,山東省將繼續大力培訓鄉村和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人員,鼓勵高校畢業生和院團改革分流人員到基層服務工作,廣泛開展文化志愿者活動。
創新形式,讓文化“流動”起來
“流動”圖書館,“流動”科技館,“流動”舞臺,“流動”學校……近年來,山東省不斷創新服務形式,讓公共文化服務在城市鄉間暢快地“流動”起來,讓群眾更好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之利。
自2010年起,山東省財政廳、教育廳、科協聯合啟動了“流動科技館縣縣通工程”。一輛輛“科技大篷車”滿載著各式各樣的展品,深入鄉村社區。“水自天上來”、“穿針引線”、“手搖發電”、“聽話的小球”等科普儀器,為農村孩子送上一道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為一體的“科普大餐”。
在文登市,一張圖書交流的大網將全市的農家書屋串聯起來。早在2007年,文登市就建立起第一家圖書交流中心。經過幾年的發展,48個圖書交流中心、423個農家書屋共計約10萬冊圖書,輻射周邊農民達20萬人。
“‘一本圖書一村看’變成‘一本圖書全市看’,讓‘死’書‘活’過來,讓圖書‘轉’起來, 提高了圖書利用率,讓群眾能夠及時方便地看到新書、好書。”文登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汝輝這樣詮釋。
習慣于在殿堂里演出的文藝院團,也不再局限于坐等觀眾上門,而是將觸角延伸到了鄉村社區。山東省遵循“政府埋單、農民看戲”的原則,由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補助各藝術表演團體下鄉演出。每年,山東省縣級以上100多個專業院團下鄉演出都在2萬場左右,由此還帶動了民營劇團、業余劇團的演出活動。
“以前從來沒有去過劇院,更別說看什么演出了,不過近些年不一樣了,省里市里的藝術團經常到鎮上和縣城里來,大家看得可起勁了。”現在只要聽說有演出,萊蕪市萊城區寨里鎮居民王海健幾乎每次必到。
為解決基層群眾看戲難和文藝表演團體下鄉演出搭臺難、轉場難等問題,山東省近年來專門安排財政資金,購買流動舞臺車。它可以遙控操作,可自動搭臺,舞臺面積達60多平方米。今年3月,首批14輛流動舞臺車發放到基層文藝院團。一部車就是一個舞臺,走到哪就能演到哪。從車開進村里,到舞臺全部搭建好,只需要半個小時。
莊戶劇團和業余文藝骨干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活動在基層群眾當中,是公共文化活動的熱心組織者和參與者。山東各地文化部門加大了對莊戶劇團的扶持力度,讓他們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支生力軍。目前,山東省登記在冊的莊戶劇團就有7萬多個,業余文藝骨干44萬多人。
徐向紅說,在現階段經濟社會條件下,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應當由政府來保障,由政府提供免費,或是低于成本、收費很少的公共文化服務,這已經成為共識。各地各部門深入基層進行公益性演出,把文化服務直接送到百姓中間,這些公益性的演出惠及了更多城鄉群眾,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也給自身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隨著山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參與到公共文化生活之中,學會品味生活,品味文化。嶄新的文化地標,多彩的文化活動,公共文化服務在齊魯大地上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編輯:單軒)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
· | 山東民間年畫講述多彩生活 |
· | 達·芬奇自畫像首來華:15號與公眾見面 |
· | 第六屆山東國際大眾藝術節攝影家走進煙臺濱海 |
· | 山東百余書畫家為災區捐獻作品 |
· | 山東“百館千場講座迎十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