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研究新視野
當今世界已步入全球化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正是在應對全球化挑戰中應運而生。
向云駒《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博士課程錄》的出版恰逢其時,在“非遺”方興未艾之際,以其敏銳的學術洞察力、深切的憂患情懷和長期工作在文物搶險第一線的獨到經驗,對“非遺”提出了獨到見解。在人們還在討論“非遺”時,他已用前瞻性的文化眼光,提出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并就學科體系建設、學科定位、學術立場、哲學背景、美學身份、理論與實踐等展開了深入分析,將“非遺”由自發狀態提升至自覺層面,為“非遺”提供了較成熟的理論體系。
民間文化近年來尤其引人關注,但向云駒并未囿于此,而是直面傳統文化在全球化時代如何有效保護和傳承的文化難題。作者對書法文化的保護傳承有獨到理解,強調書法的發展路徑是“堅守中國書法藝術的文化高貴”——這與我多年來在北大書法藝術研究所倡導的“文化書法”不謀而合,即強調繼承經典書法精神,我認為其關鍵是:回歸經典、走進魏晉、守正創新、正大氣象。
道不孤,必有鄰。此書作者認為,中國書法已成為人類重要的文化形式,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義和價值,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既是對本民族文化藝術負責,也是保存、發展、傳承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一種必須。其保護的基本原則是:一、維護歷史傳承,其藝術基因和創作形式的主流必須是傳統的;二、必須是活態的,一來各種傳統書體必須存活于當代書家的書寫中,二來必須是人書寫的,一切“書法式書寫”均非真正的書法;三、原生態的傳承和傳播,維系其原真性。
作者對書法界近百年來的變局及當代書法傳播的亂象叢生進行了剖析,提出了“中國書法如何示人,由誰示人?如何走出去,由誰走出去?”的書法海外傳播問題。他認為書法是中西文化傳播史上的另類,是中國文化最具代表性、也最難傳播的文化樣式,特立獨行的文化個性決定了書法在世界文化交流與傳播中,不能屈尊低就以滿足西方中心主義者的觀看心態,不應用粗鄙的書寫表演迎合西方,而應堅守書法的文化品性,維護書法的尊嚴。因而,書法傳播只能是精英傳播、知音傳播,只能是他者走進來而不是我們屈尊地走出去。
該書作者涉獵很廣,對國內外研究的最新成果、經典文本及研究動向都比較了解,又對本民族文化身份有著難得的清醒認識。他一以貫之地推進“非遺”研究保護,秉持可貴的人文關懷。可以說,該書不僅為“非遺”開拓了新的學術視野,而且為發現東方、文化輸出也提供了另一可行的思維方式和行動基點。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