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元借閱 地鐵飄起書香
上海地鐵站內的愛知書店 CFP
只需支付1元錢,就可在地鐵站內借走自己“心儀”的書,在乘地鐵時閱讀,下車時可在其他車站歸還。8月18日開始,“1元借閱”在上海地鐵2號線全面鋪開。
“1元借閱”由愛知書店推出。主辦者希望借此提升地鐵的全民閱讀氛圍,加強地鐵微文明建設。
手續簡便,希望更多乘客駐足
在上海地鐵靜安寺站,新啟用的自助借閱專柜吸引了過往乘客的目光,不少人停下腳步翻閱起了書架上的圖書。乘客張小姐表示,這樣的公益活動非常有意義。但她又說,今天是周日,我有時間駐足,如果是平日趕著上下班,雖然路過,但也只好錯過了。
其實,“1元借閱”需要的時間只是短短一兩分鐘。打開手機微信,掃一下店方提供的二維碼,即出現了愛知書店的公眾賬號,加關注后輸入站點名稱就能進行“1元借閱”了,不需要任何押金和身份證登記,一分鐘搞定,十分方便。
大多數乘客行色匆匆,沒有想到停下腳步去選書,與其說是缺少幾分鐘時間,倒不如說是缺少了一份閱讀的心緒和興致。
不過,記者實地采訪中也發現,知曉率低、書店標志不醒目等,客觀上消減了“1元借閱”的吸引力。前期進行的“1元借閱”的站點,有些一天的借閱量只有3~4本。看來,要留住乘客來去匆匆的腳步,“1元借閱”還需要在運營實踐中不斷完善。
主辦方不怕丟書,就怕沒人借
愛知書店目前已在全上海開出了60家“1元借閱”點,其中30家是地鐵門店,另外30家則屬于無人值守的樓宇門店。上架的書籍中,有三分之二是當季的期刊,還有三分之一則是時下通勤一族們比較喜歡的熱門小說。
據了解,在2號線率先開出的16個借閱點中,有12個是愛知書店的門店連鎖店,有人值守。另外4個點則是移動的開放式借閱柜,屬于無人值守型,投幣、借閱、歸還等全靠乘客的自覺行動。
從統計結果看,無人值守的樓宇圖書流失率普遍較低。不少白領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下班離開樓宇時借,上班時還,個別樓宇歸還率甚至能達到100%。無人值守的地鐵車站情況各不相同,其中浦東機場站的流失率最高。
事實上,這種地鐵里的閱讀形式并非首次出現。5年前,上海地鐵9號線在全國率先推出自助式流動圖書館,先后投入6萬冊書籍,不需登記,自由取閱,只要求乘客在出站時歸還。然而,首個地鐵圖書館推出后,一直面臨圖書流失的困擾,最終只能關門收場。
那么,“1元借閱”會不會面對同樣的窘境呢?愛知書店坦言,在活動舉辦前,經過前期的一些調研,最終選擇相信乘客。
另外,設置“1元錢”的門檻也包含著一份苦心:真正想閱讀的人不會在乎1元錢,而想拿去當廢品的人則不愿意出這1元錢。“1元借閱”就是要將愛書的人請進來,將不愛書的人擋在外面,閱讀本身就是提升公民文明素質的最佳途徑,我們愿意通過這次活動的引導作用,使更多的乘客加入到綠色閱讀中來,以提高整個城市的文明程度。
倡導閱讀,“1元錢”價值連城
地鐵上的“碎片時間”,你在做什么?一份調查顯示,有47%的人玩手機、掌上游戲機等電子產品,拿著一本書閱讀的人少之又少。有人曾經發出這樣的警告:伴隨新媒體而生的“淺閱讀化”傾向不容忽視。
在一些發達國家,地鐵中的閱讀現象蔚然成風。比如,莫斯科地鐵乘客會埋頭閱讀大部頭的文學作品,甚至不會去讀小書小報。至于倫敦就更特別,當地人為了保持閱讀的好習慣和好環境,公眾投票否決在地鐵里開通手機信號,讓讀書的傳統可以維持下去,讓地鐵成為讀書的凈土。
在國內,很多人憂心忡忡,認為堅持閱讀紙質書籍的人和時間越來越少,長此以往,將拉低現代人的思維和文化水準,也將拉低現代社會思想文化的創造力。
我們其實不必太悲觀。有調查表明,紙質閱讀仍然大有市場:人們需要精讀或者深度閱讀時會偏向于選擇紙質閱讀;為了獲得專業知識和開闊眼界、了解與工作學習有關的信息時,還是傾向于紙質閱讀。此外,上網不方便、以收藏和保存為目的、擁有充足的時間和興趣以及需要記錄或做讀書筆記等多種情況下,紙質閱讀也有優勢。
“1元借閱”,能讓多少人從屏幕回到書頁?目前尚未可知??梢哉J定的是,這樣的探索和努力值得喝彩。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