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改革:現狀反思與路徑探索
CFP
改革是推動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也正是中國教育不斷恢復、發展、探索、改革、反思的三十多年。如果說,前三十年中國教育從恢復到建設、從改革到發展,走的是規模發展道路,那么自“十二五”起,伴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頒布,標志著中國教育發展模式開始轉型,即由規模發展走向內涵發展。回溯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三十多年的歷程,成功與失敗俱存,經驗和教訓同在。加強對當前正在進行的教育改革進行理性的分析和客觀的反思,對指導教育改革的思想理論、政策策略、改革路徑進行梳理和研究,可以使我們更加準確地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清醒地認識教育改革的成功經驗與失敗原因,更有效地探索今后教育改革思路與路徑。
中國教育改革現狀之反思
由于思想觀念和教育價值取向的問題,導致我們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是為了面向造就全體學生,而是為了一部分升學有望的學生;教育的過程似乎不是呵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信心,而是一味地加班加點、超時重負、機械訓練,沒有學生個體的自主選擇和自由的時間空間。為了高考,設計3年教學的高中課程,普遍的提前一年甚至更早完成,到高三純粹就是索然無味的應試訓練;又因為重點高中的選拔制度,今日的中考同樣有著不能承受之重,以致讓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過早地承受超越其年齡階段之重負……所有這一切,都在無情地扼殺無數個體的創造力,扼殺中華民族的生機與活力。
據中國校友會網發布最新高考狀元調查報告稱,高考狀元在國內完成本科學業后,選擇在國內直接就業或創業的比較少,高達60%選擇繼續出國留學攻讀碩、博學位。迄今在社會公眾還普遍將高考狀元作為最優秀學子代表的當下,如此高的比例選擇“一路向西”、遠走異鄉深造,有其必然性,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出去的理由是對身邊的教育失望,以致他們都在給中國今天的教育“用腳投票”。
反思中國教育改革之現狀,原因恐怕主要在于我們始終沒有形成文化思想、制度機制、育人模式三個層面的配套改革,存在許多錯位、缺位現象。
中國教育改革之文化背景透析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曾言,教育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以及歷史文化的大背景等。中國教育改革的政策與措施,其得失與適宜與否,必須基于當下中國社會教育文化的土壤予以分析、透視。
人的行為是受思想觀念和文化習俗制約和支配的。中國是一個有著高度“政教合一”文化傳統的國家,這里的“政”指的是“政治”,“教”指的是“教育”。《學記》所言“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古訓便是這種文化的源頭。因此,幾千年來中國社會形成了這樣一種教育文化傳統,即“官本位”的政治核心觀、“學而優則仕”的教育功能觀和“人上人”的人才價值觀。這個邏輯的逆推就是,要想成為“人上人”,你必須“入仕”;要“入仕”,你就必須通過“考試”;要通過“考試”,你必須接受為“應試”而準備的教育。可以說,這種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已經滲透到每一個中國人的毛孔、血液和骨髓之中,而這正是中國的教育教學改革或者素質教育推進真正難見實效的文化土壤之原因。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除了四大發明之外的最重大的發明,也是最重大的制度創新,它曾經對中國古代社會公平選拔人才、促進社會公平流動,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科舉制度在時代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卻選擇封閉與傲慢,正如宋明理學因其“理性的傲慢”拒絕開放、排斥異端一樣,科舉制度因其制度的傲慢拒絕向時代和未來開放,“應試教育”及其方式日益精細化、精致化,留給每個個體的自由空間日益被壓縮,最終導致個性的窒息和創造力、適應性的全盤喪失。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而不是追求分數、追求升學、追求做人上人。對于個人來說,教育的作用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和培養其成人成才;對于國家和社會來說,教育則是為了培養其接班人和建設者,傳承文化血脈,推動文明進程。為此我們需要教育文化的變革,實現教育思想空前解放和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等一系列觀念的轉變。
中國教育改革路徑之探索
教育教學領域的改革是一項綜合系統的改革,它既涉及教育系統內部不同類別、不同層次、不同范疇、不同要素的改革之間的關系,所有這些改革都是教育領域改革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又涉及教育系統外部與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等各基本領域重大改革之間的關系,所有這些基本領域重大改革都是教育領域改革無法回避的背景與環境。因此,必須對教育領域的改革進行嚴謹的整體的大視角的頂層設計,把龐雜而又復雜的各種關系全部放置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整個視野中去認識與把握,不能隨意忽略,不能任意缺漏,因為任何忽略和缺漏都會影響教育領域改革的整體性與均衡性。
統籌推進,把教育系統內部和教育系統外部龐雜而又復雜的各種關系,合理放置到深化教育領域改革的整體結構中去處理、去實施。尤其是在文化觀念、制度機制、育人模式三個維度上明晰節點與難點,區分輕重緩急,實事求是地確立深化改革的實施路線。
制度與機制層面上的變革。就教育外部而言,要改變選人、用人制度,建立一個真正公平的選人、用人環境,打破以學歷論英雄的制度,在招錄、提拔中注重實用人才,注重實際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變革薪酬制度,建立一個真正激勵人才在本職崗位努力創造業績貢獻、人人奮發有為及其優勞優酬的制度環境。就教育內部而言,一方面是推進考試制度的變革。無論中考、高考,除了考試內容的改革要導向真正著眼于提高考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教學過程只是注重死記硬背、注重標準答案的現象之外,最重要的是建立另一種公平機制,即讓一些偏才、奇才、怪才有脫穎而出的機會。另一方面是謀求學生學業評價制度的變革。改革對畢業學生的評語,普遍推廣寫實評價,通過一些具體的指標進行發展性評價,以改變對學生的評價從過分關注學業成績轉到綜合素質上來。
在整體設計、統籌推進的前提下,從找準教育領域改革的最大制約因素入手下大氣力去突破。多年的教育改革實踐不斷證明著制約教育改革向縱深推進的最大因素源于兩個基本沖突,即理念沖突和利益沖突。在教育領域改革的整個過程中,這兩個基本沖突都如影隨形。利益格局的調整,需要從創新體制、制度和機制入手,能不能義無反顧地改造現行體制,下決心給學校應有的辦學自主權,真正變“教育局辦學”為“教育家辦學”;能不能真正建立不拘一格的選人用人制度,真正實施優勞優酬、多勞多得的工資制度等,都是教育改革得以向縱深推進并取得如期成效不可回避的最緊迫課題和最需要取得重點突破的根本性環節。(作者系浙江外國語學院原院長、國家督學)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