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競賽編織“我的夢”
8月18日,華貿萬豪杯“我的夢”體育短片十日賽作為第九屆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的領跑活動終于抵達終點,競賽共誕生五部體育故事短片和五部體育紀錄短片。由張一白、師旭平等權威電影人組成的專業評審團,以及由張湘祥、莫慧蘭等奧運冠軍、世界冠軍組成的冠軍評審團和普通觀眾組成的觀眾評審團最終評選出獲獎電影。電影頻道(CCTV6)將于近期陸續播出參賽影片。
這次競賽持續十天,采用了充滿實驗意味的比賽規則:限時、分組、命題比賽。參賽的十位新銳青年導演隨機抽簽兩兩組合,完成每組一部故事片和一部紀錄片的拍攝任務。最終十部影片都如期“交卷”,而十位導演也經歷了一次導演素質的大考驗。
紀錄片《胡蝶》的導演王苗霞碰上了倒霉事。劇組到達湖南發現北京供應商運過來的攝影器材完全不符合劇組的標準,第一天的拍攝幾乎無法進行,這讓王苗霞欲哭無淚。王苗霞一邊催促北京補齊器材,一邊想盡各種辦法調整拍攝方案。
《八月八日》導演范玲的劇組經歷了體力上的考驗。由于劇本拍攝任務重,第一天全組拍攝17個小時,第二天開始連續拍攝了39個小時。拍攝結束后,范玲嗓子幾乎已經發不出聲音。
此次競賽采用的1+1的形式也讓導演們經歷了一次不同尋常的創作經歷。《重返賽道》導演姚慶濤和《拾壹年后的再見》導演胡京奇是一組的隊友。姚慶濤是廣告片導演出身,這次要拍故事片;胡京奇擅長拍故事片,但這次要拍從未嘗試過的紀錄片。姚慶濤想跟胡京奇一起拍摩托車手宋福森的故事,一開始胡京奇并不認同他的創作方式。胡京奇覺得既然拍的是故事片,就應該注重故事的創作,但姚慶濤堅持還原老宋的真實生活。隨著拍攝的進行,胡京奇漸漸理解了姚慶濤……
本次“我的夢”體育短片十日賽中,最終提交的十部作品在拍攝選題上頗值得關注:“冠軍”“賽場”“誓死拼搏”這些大眾印象中與競技體育關系最直接的話題并不在導演的選題意圖里,而“失敗”“尋找自我”“競技的殘酷”“快樂體育”等則成了影片中主要展現的價值觀。“我想我們應該拍的是一個人的奮斗史,而不是成功史。”胡京奇說。
導演王苗霞本身不喜歡拳擊運動,她覺得太血腥,直到在構思選題時在網上看到女拳擊手胡蝶的故事被深深打動。拍攝時王苗霞見到的是一個纖細卻真正熱愛著拳擊運動的女孩,她會因為怕達不到導演拍攝要求流淚,也會為了職業生涯在拳場上直面強悍的對手。王苗霞問她從事這個運動會不會太艱難,她回答“現在做什么不難呢”?一個好的運動員絕非僅有對勝利的渴求,鏡頭下的胡蝶展現的是屬于運動員的純粹和勇敢。
胡京奇拍攝老宋的故事時一度陷入僵局。“他太樂觀了,我幾乎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傷痛留下的印記。”胡京奇不知道怎么展現他從絕望到希望的過程。直到有天拍攝時老宋被帶到賽車場,他說自己癱瘓的11年里不會來賽車場,他覺得自己的出現會影響到其他車手的心理。老宋看著訓練的車手突然說我想試試,胡京奇沒敢回答,后來老宋說了五六次我想試試。姚慶濤和胡京奇找來防護架,車手們把老宋扶上車,馬達轟鳴,老宋騎車躥出去的剎那發出暢快的吶喊,胡京奇瞬間流淚。他知道自己看到了一個真正的運動員,也看到了一個比很多正常人都更健全的身心。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