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感召中國 全民凝神聚力
一個絢爛多彩的夢想,正在神州大地上空放飛——13億人的心聲熱望匯成“中國夢”,凝聚起一往無前的磅礴力量,發出中華復興的時代強音。
一場熱火朝天的評選,正在網絡上展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進入收官階段,一億多人次的網絡選票,托起人們心目中的“最美”面孔。
一本益趣兼備的通俗讀物,正在人群中傳閱——《理論熱點面對面·2013》剛上市,便成為書店的熱點,讀者從中尋找著理論對現實的回應。
一個個觸手可及的畫面,構成我國當前思想道德建設的新面貌。
有喜悅,也有挑戰。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思想的獨立性、差異性、選擇性在增強。
各界群眾怎么看待今天的思想道德狀況?有何訴求?宣傳思想工作怎樣去適應新形勢新要求?
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近日走進城市社區、農村、機關、學校、科研單位,從人們的所思所盼中尋找答案。
“我必須做點什么,我的夢應該和國家相連”——
放飛理想,人生更精彩
8月初,記者來到河南省蘭考縣飛龍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采訪,正碰上董事長王建峰和村民聊天。
這位土生土長的農民企業家,還有一個身份——南家坡村黨支部書記。
幾年前,生意正紅火的他被鄉親們請回村當“領頭羊”。從“試試看”到“離不開”,他越干越帶勁兒。“不圖別的,就是帶著鄉親們過好日子。總書記講了,咱們要實現中國夢。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好日子就是我們大家的夢。”
人之所以奮斗、付出,是為了夢想。
蘭考縣城東北角,新落成的焦裕祿干部學院即將迎接第一批學員。
青年教師李西澤正忙著備課。他是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后主動來這里工作的。他告訴記者,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當年,焦裕祿為帶領蘭考人民擺脫窮困而鞠躬盡瘁,這種精神一直激勵著他。“光有理想不行,還要舍得付出。我愿意在這里鑄煉理想,傳承焦裕祿的精神。”
理想感召群眾,信念凝聚人心。不論時代怎么變,理想信念永遠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團結凝聚的能量核,是鼓舞人們克服困難、奮力前行的精神支撐。
你的夢,我的夢,大家的夢匯成國家的夢、民族的夢。
從4月26日開始,由中宣部宣教局、中央外宣辦網絡新聞宣傳局、北京市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中國夢網上系列談”活動走進大眾視野,很多來自基層的干部群眾被請上網絡講臺,和網友暢談自己心中的夢想。
3年前的農家女,成了今天的“高經理”。北京市通州區潞通洪運工業園總經理高華吐露心聲:“腳踏實地認真干,再遙遠的夢也能實現。”
“我的夢在社區。我是一棵小草,要用積極的生活態度影響每個人。”北京市朝陽區芍藥居社區退休教師劉秀軍十分動情。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思想政治學院教師高寧看來,“中國夢”是對中華民族共同理想的通俗表述,“讓群眾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聽來親切好懂,自然能激起共鳴。“這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很有啟發。從夢想出發引導學生樹立理想信念,道理對,路子順。”
理想信念是現實沃土中開出的美麗花朵。“中國夢”,折射出一個古老民族走向復興的豪邁。
如果沒有2008年北京奧運會驚動世界,王艷也許還在大洋彼岸打拼謀生。今天,她作為一名新華社雙語記者向世界傳遞著“中國聲音”,講述著“中國故事”。“那個令人自豪的時刻,我問自己,怎么辦?我必須做點什么,我的夢應該和國家相連。”王艷回來了,為了自己的夢想。
每個中國人都是這個追夢民族的一員,國家強大,才能讓個人夢圓。
“他們才是社會的主流,是民族的脊梁”——
核心價值凝聚,齊心正世風
8月16日晚,長沙理工大學青年教師劉明棟守著電視看完了《義勇好鄰居》節目。奮不顧身拽住跳樓情侶的老人、懸在24層樓窗外托舉遇險女孩的男子、從火海中搶出液化氣罐的下崗工人……“平時擦肩而過的普通人,危急時刻成了我們的‘保護神’,令人感動!”
他坦陳:法官嫖娼,醫生倒賣嬰兒,最近這些丑惡現象,挑戰著道德底線,困擾著社會良知,令人五味雜陳,憂心忡忡。幸好,還有更多善良美好能夠溫暖人們的心靈。
“不能讓極端情緒遮蔽雙眼而無視改革開放以來的進步,更不能無視普通群眾的默默奉獻、長期堅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孫偉平認為,“看問題還是應該看主流,千萬不能忽略‘沉默的大多數’,無數勤勞善良的普通人恪盡職守,最美教師、最美護士、最美消防員、最美郵遞員層出不窮,見義勇為、扶正祛邪,他們才是社會的主流,是民族的脊梁。”
很多“最美”人物,此刻正在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之列,接受潮水般的敬意。北京市昌平區龍錦苑小區的王貴榮老人不但投了票,還能說出許多候選人的事跡。她說:“做好事可沒年齡限制,我68歲了,但也要向他們學習,為小區做點事。”
發現、褒揚、學習榜樣,用先進事跡感召人,是凝聚正能量的不二選擇。近年來,以真善美為標準的各種評選活動風生水起——從“感動中國”到各個省市的“感動”品牌,從“中國好人榜”到遍布城鄉間的“孝星評選”“助人模范”,選誰不選誰,大家說了算,群眾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對“好人”的擁戴深入人心。
“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韓震打了個比方,“走夜路,要靠北斗星分辨東西南北;海上航行,要靠羅盤確定方向。道德模范,就是我們社會的北斗、羅盤。”
在河北滄州,民警王紅心經常帶著自己的志愿服務隊走街串巷,尋找需要幫助的人。“滄州去年開始建設‘好人之城’。‘好人之城’,我喜歡這個名字。它意味著向善不只是個人的追求,已經成了整個城市的道德目標。”這位民警說出心里話。
從“好人之城”到“大愛城市”“善行之都”,越來越多的城市把道德建設作為自己的立市之本。
“你我都不會否認,和幾年前相比,公共場所吸煙的少了,大聲喧嘩的少了,插隊的少了。”北京康乾基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職員徐強對記者說,“這表明人的素質在提高,將來會好起來的。”
道德提升,社會在行動;任重道遠,我們有信心。
“這是思想的魅力”——
理論武裝群眾,釋放正能量
正值三伏天,北京城潮濕悶熱,許多人躲到書店里,一邊看書,一邊納涼。
《理論熱點面對面·2013》悄然擺上新華書店銷售臺,像老朋友一樣,與讀者如期見面。
走進北京西單圖書大廈,記者碰到前來購書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干部仇東方。他告訴記者,從最早的《干部群眾關心的25個理論問題》《理論熱點18題》到今年的《理性看 齊心辦》,一本不少,11本“面對面”擺在一起,就是一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眾版、通俗版,讀來解渴管用,對于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解,增強對中國道路的認同大有裨益。
這是思想的魅力。
“面對面現象”啟示我們: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務。閉門造車不行,要講科學,更要接地氣。
作為北京市黨的十八大精神宣講團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部主任羅文東多次深入基層宣講,他說:“統一思想是統一行動的前提。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干部群眾,是實現中國夢的思想保證。”
普通干部群眾讀理論著作有難度,面對面的宣講卻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是理論武裝的好辦法——這是羅文東的體會。
浙江省委宣傳部講師辦主任李澤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深化改革開放過程中,各地方各單位都迫切需要運用科學理論破解發展難題,干部群眾也渴盼著運用科學理論解決認識問題,提振信心。
“滿足發展對理論指導的需要,滿足群眾的理論訴求,是理論工作者應盡的義務。”李澤泉這樣表示。
“善為教者,則因人之情而利導之。”宣傳思想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吳潔是北京市西城區展覽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分管社保和公共服務工作。社區居民失業了怎么再就業,老年人健身方便不方便,居民生病去醫院遠不遠……每天面對這些具體事讓她對“群眾路線”感受獨特。
“走群眾路線,就是走群眾走的路,這樣就會知道哪有溝哪有坎。干部是代表黨做事的,群眾的事辦好了,政策才會變得親切,黨的理論才會入腦入心,內化為人們的精神力量。”吳潔的話樸實真切。
群眾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宣傳思想工作,把虛事做實,理論就會融入群眾的生活。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