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地鐵沿線考古有發現 時代跨度從東漢到唐、五代
圖為在瓔珞村考古發掘的“饅頭窯”(資料圖片)
浙江省寧波市地鐵一號線沿線搶救性考古發掘接近尾聲,日前寧波市考古部門公布發掘成果:在北侖區大碶街道瓔珞村發現三處窯址和九座古代墓葬,依照出土文物,判斷其時代跨度從東漢早期一直到唐、五代;同時,考古人員對霞浦街道朱塘村的考古發掘,發現其地層堆積層狀況有助于揭示古代人地關系。
瓔珞村,五代明州的“桃花源”?
據介紹,為保護文物古跡,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侖博物館,從4月起對北侖區霞浦街道的朱塘村和大碶街道的瓔珞村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完成勘探面積10萬平方米,發掘700余平方米。
在瓔珞村四眼坑下,考古人員發現了九座古代墓葬,年代分別為東漢早期(公元25年至75年)、東漢晚期(公元132年至189年)和唐代晚期,其中保存最完好的當屬一座東漢早期的夫婦同穴合葬墓。
記者了解到,這座墓中隨葬品基本兩兩成對,有釉陶罐、陶杯、銅鏡、錢幣、鐵刀、礪石、料珠、琉璃耳珰和銀戒指等16件(組)。專家介紹說,夫婦同穴合葬墓沒有銘文,說明他們并非貴族,但陪葬品較豐富,尤其是連珠云雷紋鏡、博局蟠螭紋鏡以及琉璃耳珰等都是當時的奢侈品,顯示墓葬主人為殷實人家。專家還表示,瓔珞村文物的出土,對于研究東漢早期的墓葬制度、喪葬習俗、對外貿易和手工技藝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瓔珞河頭船日開,寶幢街口販夫回”,清初寧波詩人李鄴嗣曾作詩描寫舊時瓔珞村埠頭的熱鬧場景。因此瓔珞村的考古發現,在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雷少看來并不意外。他告訴記者,瓔珞村地處交通要地,是聯結北侖和寧波的一個交通樞紐。此次考古發現的五代時期磚瓦窯遺址說明在五代時已有不少人“發家致富”,蓋起了新房。
五代時期軍閥混戰,而瓔珞村遠離戰火,因此先民選擇在此耕種定居。他們發展交通商貿,過著相對和平富裕的生活,這里也成為五代明州的“桃花源”。
朱塘村,如何見證滄海桑田?
“滄海桑田”是發生在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這樣的過程往往需要上萬年。在朱塘村,考古人員對地層堆積狀況進行非常詳細的勘測,發現底部有淤沙層和蚌沙層,還出土了半石化蚌殼,專家推測這里以前很可能是海洋。在中間的土層,專家發現已經演變成棕褐色和紅褐色土壤的堆積,未出土人工制品,說明這里已經成陸,可是沒有人類的活動蹤跡。上部的棕黃色土層和黃灰色土層,分別出土了青瓷器和青花瓷器。
“這表明至少自晚唐(約公元9世紀中葉至907年)以來,人類便開始在此繁衍生息,此后一直延續至今,成為理想居住地?!崩咨俳榻B說,朱塘村地塊的地層堆積狀況有助于了解古代的人地關系,它見證了當地從滄海變成桑田。
古代磚瓦窯傳遞什么信息?
瓔珞村地處育王嶺以東,這里丘陵眾多。隨著不斷勘探挖掘,驚喜也越來越多,最重要的考古成果莫過于在該村發現的3座古代窯址。
據介紹,三處窯址地處山上的一片橘林中,依次排列,保存都非常完整。窯址窯體呈圓筒形,前面砌有九孔的擋火墻,后面筑有排煙道,窯室內以中火道和環形火道相連,底部和四周的窯壁因長期被火烤,呈現出青灰色,但窯頂已經不復存在。這些窯俗稱“饅頭窯”。
“寧波以前發現的窯多為燒瓷器的龍窯,而饅頭窯原是專門用來燒磚瓦的??梢钥闯觯宕鷷r的磚瓦窯技術已非常成熟,尤其是9孔擋火墻的運用,將柴禾區與垛磚區分離,9個孔能將火焰均勻散布到磚瓦上,這一技術直到現在的農村土窯還在應用。”雷少說。
考古專家告訴記者,在窯址還出土了一些瓷器,很明顯是當時窯工的生活用品,根據推研判斷,這3座窯址的時代應該是五代吳越國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是寧波地區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完整、時代較早、用途明確的磚瓦窯。
雷少表示,瓔珞村窯址的發現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當時的磚、瓦制造工藝和窯作技術及其制度,并對寧波地區五代時期城市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