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導演陳力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訪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導演陳力
圖為導演陳力。
圖為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劇照。
半個世紀過去了,老鄉(xiāng)們談論起周恩來總理在伯延的四個晝夜,仍舊無限感慨和振奮,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1961年,全黨大興調(diào)查研究之風。黨中央領(lǐng)導人身體力行,組織調(diào)查組或親自深入實際進行調(diào)查研究。同年5月3日,周恩來總理一行來到革命老區(qū)河北省武安縣伯延公社進行調(diào)研。此時的新中國正面臨旱災和饑荒,伯延沿路的枯樹便是無聲的證明。然而,從公社主任到老鄉(xiāng)們,沒有人愿意告訴總理饑餓的實情,大家只有一個樸素的想法——不給國家添麻煩。四天四夜里,周總理走訪了幾十戶農(nóng)民家庭,與鄉(xiāng)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走訪調(diào)研考察中,了解了真實情況,伯延由此成為全國第一個取消集體食堂的人民公社。
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被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藝術(shù)化地表現(xiàn)了出來。沒有明星、沒有花哨的宣傳、沒有炫目的技術(shù)手段,正在全國各地上映的《周恩來的四個晝夜》,真實地再現(xiàn)了周總理拜群眾為師、向群眾請教的胸襟,以及以身作則、帶頭示范的風范。電影以樸實動人的真情和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受到專家學者、普通觀眾的一致好評。
回顧創(chuàng)作過程,導演陳力說:“這部電影對于我,不只是一部作品,更是對于一種創(chuàng)作理念的篤定,一種人生觀的凈化和堅守。”
“人可親切,真是不賴!”
兩年前,河北武安伯延鎮(zhèn)的黨委書記劉順元輾轉(zhuǎn)聯(lián)系到陳力,送來一部劇本。他想請陳力給伯延人拍一部電影,紀念這段歷史。“周總理曾經(jīng)去過伯延?還有這么深厚的淵源?”聽了劉順元的介紹,身為河北電影制片廠副廠長、又是土生土長河北人的陳力,對于總理和這個陌生小鎮(zhèn)的故事半信半疑。她決定,去伯延訪一訪、看一看。
2011年新年剛過,陳力第一次來到伯延。劉順元告訴她,伯延是個長壽鄉(xiāng),很多當年的親歷者仍健在,總理和伯延的故事,他們最了解。在街頭,陳力問一位七八十歲的大爺:見過周總理嗎?大爺說:“見過總理。人可親切,真是不賴!”走幾步,又問一個老鄉(xiāng),還是同樣的回答:“這個人,真不賴!”“不賴”是伯延的土話,就是“真好”。老鄉(xiāng)們的神情,仿佛在談論一個遠方的親戚,陳力也似乎回到了半個世紀前那難忘的歷史現(xiàn)場。
直至來到徐家大院——當年伯延公社的辦公地點,周總理調(diào)研時曾在這里開過7次會。這里仍然保留著當年的桌椅布置,每年5月3日,伯延人都會聚集此地紀念周總理。這里也成了影片主要的取景地。那一天,十幾位老鄉(xiāng)都在等著陳力,要給她講講總理的故事。而一說起總理,幾乎每個人的眼睛都是淚汪汪的。這讓陳力深為感動。此后,她和制片人以及電影中周恩來的扮演者孫維民,前前后后去了伯延7趟,采訪老鄉(xiāng)、搜集材料、重寫劇本、體驗生活。一段在文獻資料中模糊的歷史片段,因為老鄉(xiāng)們珍藏的回憶和繪聲繪色地講述,變得豐滿和鮮活起來。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上映后,專家高度評價創(chuàng)作者秉承“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chuàng)作原則,以揭秘的形式,將追尋歷史真相和表達人物的真情實感結(jié)合了起來。而陳力說,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擁有一個龐大的顧問團——伯延老鄉(xiāng)。“電影如果能打動一些人,我想是因為它的真實。這些細節(jié),如果不下生活,我們?nèi)绾文荏w會?拍一部電影如此,做任何工作又何嘗不是這樣?”陳力感慨說。
“他們不認可,電影就等于白拍!”
面積43平方公里、2萬多人口的伯延鎮(zhèn)有深厚的民間文化傳統(tǒng)、革命歷史傳統(tǒng)。民國時期,當?shù)亻_明士紳曾捐巨資于北京大學修葺校舍,北大校長蔡元培親書“育我菁莪”的匾額贈與當?shù)亍?谷諔?zhàn)爭期間,劉鄧大軍曾在這里帶領(lǐng)人民群眾保家衛(wèi)國。解放戰(zhàn)爭時期,高樹勛與劉伯承曾在這里會晤,揭開了“邯鄲起義”的序幕。這里的老鄉(xiāng)喜歡唱落子戲,“端花”還曾唱給毛主席、周總理聽。這些陳力在當?shù)馗惺艿健⑼诰虻降臍v史細節(jié),后來都成了《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里豐富動人的片段。
“因為這種歷史傳承,伯延人至今仍保留著對黨的深厚情感和淳樸踏實的民風。而這,成了創(chuàng)作中最溫暖的記憶。”陳力說,當?shù)厝说臒崆橹С肿屗X得有責任拍好這部電影。
拍攝第一天,演員孫維民化好妝,坐在周總理曾經(jīng)坐過的那把椅子上,還未開口,現(xiàn)場參演的老鄉(xiāng)竟然哭了。他們說:“導演,你把周總理給俺們送回來了!”
一聽說電影要拍到半夜,鎮(zhèn)書記便殺了自家的羊,老鄉(xiāng)包了熱騰騰的餃子、烙了香噴噴的大餅,端著鍋、抬著灶來到徐家大院,守到半夜,就為了演員吃上一頓熱乎乎的飯菜。
電影中,眾多群眾演員真實的笑與哭,渾然天成的情感和面貌,讓創(chuàng)作人員和觀眾印象深刻。有這樣一場重頭戲:在公社會議上,村民張二廷頭一個“放炮”,跟總理揭露司務人員多吃多占,導致大家都吃不飽,應該解散集體食堂。總理聽了,沉吟片刻,眼睛里浸滿淚水,對老鄉(xiāng)們說:“還是我這個總理沒當好,我先道歉,對不起大家。”此時,幾個多吃多占的人接連站了出來,慚愧地磕頭,跟大家道歉。“這幾個多吃多占的人都由當?shù)乩相l(xiāng)表演,為追求效果真實,他們將頭在桌上磕得‘咣咣’響,讓我們好心疼。”陳力說。每一次表演,老鄉(xiāng)們都是真磕頭、真流淚。“磕不響,不真實。”老鄉(xiāng)憨厚的回答,戳中了陳力的心。
這一段8分鐘的戲,不論演員還是伯延人,每一個入鏡的人都是如此投入。陳力沒有采用任何復雜的鏡頭語言,她把自己藏在鏡頭的后面,讓真情走到鏡頭前,雖然樸實無華,但觀眾絲毫不會感到枯燥。因為真實的,確是最動人的。
最后一場戲,總理要離開伯延,上百位老鄉(xiāng)自發(fā)到街頭送行。陳力跟老鄉(xiāng)們說:周總理要離開了,你們用自己的想象力來表達吧!結(jié)果,從試演到實拍,老鄉(xiāng)們不論男女老幼,都是一路送別,一路灑淚。老鄉(xiāng)們說:啥時候想起總理,我們都能哭出來。而在現(xiàn)實中,拍攝結(jié)束了,攝制組卻悄悄地離開了伯延鎮(zhèn)。他們的心情很矛盾,既希望早點結(jié)束辛苦的拍攝,也不舍得離開,就像當年伯延人把周總理當做親人一樣。這種久違的踏實又溫暖的創(chuàng)作氛圍,最終融為了電影的基調(diào),也將溫暖和感動傳遞給了觀眾。不過,陳力依然堅持:“即便是打動了全國觀眾,但只要伯延人不認可,這部電影就等于白拍!”
“希望感動黨員干部,感染青年觀眾”
在電影產(chǎn)業(yè)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創(chuàng)作一部主旋律電影需要勇氣也需要信仰和智慧。陳力團隊在創(chuàng)作《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更堅定了這種信仰。真實、真話、真情、真意,構(gòu)成了這部電影最動人的元素。
劇本如何真實,如何表演才真實?創(chuàng)作人員是一路采訪、一路請教、一路創(chuàng)作。劇本寫好了一稿,就傳給親歷的老鄉(xiāng)們看,讓他們挑毛病,提意見。他們把對真實的追求,落實到了每個細節(jié),從一枚郵票、一架水車,到周總理在第四天凌晨三點鐘撥通毛主席的電話,無不遵從真實。現(xiàn)實中,為什么只有張二廷說真話,只有他的覺悟高嗎?陳力一度懷有疑問。親歷者告訴她,國家就像個大家庭,誰家還沒有出問題有困難的時候?只有每個人都替國家分擔,我們的國家才能走向強大。這種人民對于國家的信任和體諒,與總理同基層民眾相處的真情真意,讓“說真話、辦實事”承載了千鈞之重。
真實,自有穿越一切的萬鈞之力。影片拍攝完畢,在河北進行了巡映,目前正在全國上映。每到一處,陳力的創(chuàng)作團隊都能在黨員干部、學生群眾那里收獲尊重和感動。“真應該讓更多的同齡人知道,我們的國家是怎樣走過來的。”一位中學生看過電影后對陳力說。
在北京,陪同周總理調(diào)研伯延的外事秘書馬列,著名詩人、劇作家賀敬之等觀看了這部影片。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影片結(jié)束后,心緒久久不能平靜。電影讓他們重歸過去,重拾那份珍貴、永不褪色的回憶。而在他們身上,陳力也看到老一輩革命家樸實謙遜的作風,看到了周總理親民愛民遺風的延續(xù)。
“更大的觸動在于自己。”陳力說,拍攝電影最初是憑著良心去做,只想展現(xiàn)一段真實的歷史,但整個過程讓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凈化。“在那個艱苦的年代,因為黨和人民之間的理解與信任,國家最終渡過了難關(guān)。今天,我們的物質(zhì)豐富了,精神更需要豐富。今天的我們,何嘗不需要這種理解和信任,不需要主流價值觀和堅定的信仰?”《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讓她找到了職業(yè)的責任與尊嚴,也更堅定了生活的意義和方向。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