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反對奢華晚會
8月13日,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審計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發出通知,明確提出“制止豪華鋪張、提倡節儉辦晚會”的要求。這是改進工作作風、落實八項規定的必然要求,也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文化領域鋪展和深化的體現。不久前本報曾經報道,山東省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的籌備工作中,厲行節約、精打細算,不搞奢華演出、不請明星大腕,著力在展現藝術本體和藝術品質上下功夫,力求把十藝節辦成“身瘦而形美”的藝術節,其節儉辦會的理念與上述中央精神一脈相承。
比明星、比排場、拼投入、拼制作,這已經成為時下很多文藝晚會、節慶演出的定式思維,流弊日深。文藝晚會和節慶演出因何過多過濫、奢華鋪張?一者,這與很多地方熱衷于建設豪華樓堂館所、第一高樓、地標建筑一樣,背后都是“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文化GDP”的思路作祟。這種思路在經濟領域,常表現為大干快上的發展觀;在文化領域,就表現為求大競奢的審美觀。說到底,排場不代表品味,奢華不代表格調,科學發展觀念的樹立,本身就意味健康審美觀念的回歸。
二者,文藝活動的奢華鋪張也因為有經費上的“底氣”。一些打著“公祭”“旅游”“歷史文化”“特色產物”“工程奠基”“項目竣工”名頭的晚會和演出,或動用財政公帑、或花費國企資金,舉辦者當然不必量入為出。更何況,舉辦晚會如同承攬工程,小可發放禮品、大可尋租牟利,如此花公費、遂私利,何樂而不為?文化旗號下的種種不正之風,尤應引起警惕。
更令人深思的是,奢侈的晚會、鋪張的節慶活動不僅出現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地方,也同樣多見于貧困和欠發達地區。云南某國家級貧困縣砸重金辦國家級演唱會,江西一重點貧困地區辦奢侈的村部喬遷盛典——近兩年中,類似新聞屢見不鮮,民生的貧困與慶典的奢侈兩相對照,叫人百味雜陳。這種情況如不整治,既敗官風也壞民俗,既損吏治也傷民生。
奢華的晚會、鋪張的節慶活動,是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在文化領域的突出體現,也是滋生腐敗的土壤。此次五部委聯合下發通知,正是深刻認識到在文化文藝領域整治“四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針對性上切中時弊,在價值引導上旗幟鮮明。各級黨政機關當嚴格落實、令行禁止,把好文藝晚會和節慶演出的立項關、內容關、監管關,加強資金管理,嚴格經費預算,依法監督審計,以開放的態度面對群眾和輿論監督。唯此,文化活動才能擺脫比排場、競奢華的功利性思路,真正把功夫下在“文化底蘊”“藝術創新”的價值追求上。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