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靜”與“冷對”——黃喬生談魯迅的《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魯迅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9年12月出版
1927年,魯迅把記述自己青少年時代生活的十篇散文結集成冊,取名為《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藤野先生》等名篇皆在其中。日前,魯迅研究專家、北京魯迅博物館副館長黃喬生應邀向記者講述了他對這本散文集的理解。
對于“朝花夕拾”這個冷郁、凄美的書名,黃喬生認為可能與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或《紅樓夢》“黛玉葬花”的意境有關,“帶露折花,固然新鮮;朝花夕拾,卻別有一番意境風味。”
“在寫作此書之前,魯迅雖然已經發表過《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多篇小說,成為新文學的杰出代表,但此時魯迅的生活并不幸福。”黃喬生說,文學革命營壘的潰散,令魯迅的“吶喊”無人響應;此前兩年,弟弟周作人與他徹底決裂,使魯迅又失去了一位精神盟友。現實喧囂,心緒雜亂,只有到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中才能找到“閑靜”。于是,久存于記憶中的父母、老師、同學、朋友,一個個出現在他的筆下,就有了這本《朝花夕拾》。
黃喬生建議,讀者可以把《朝花夕拾》和魯迅的短篇小說對比閱讀,就會發現不少人物、情節都有相似之處。“《吶喊》和《彷徨》中的大多數小說都是以‘魯鎮’‘未莊’或‘S城’為背景的,《朝花夕拾》寫的正是這里的真人真事。”
在黃喬生看來,《朝花夕拾》不僅有助于理解魯迅的小說,而且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魯迅的生活道路和思想發展軌跡。“《阿長與〈山海經〉》講的是幼年魯迅渴望插畫書,終于在長媽媽的幫助下如愿的事,這可以解釋魯迅終生喜愛圖畫書的原因,他自己編印的書籍都要精心地配以插圖。從《父親的病》一文我們可以得知,魯迅認為父親是被中醫害死的,文中對幾位庸醫的玄虛姿態描寫傳神,讀來十分可笑,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魯迅反對中醫的態度如此決絕,并由此產生去日本學西醫的志愿。魯迅給人的一貫印象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戰士,在這本書里我們自然也能找到‘戰士’的影子,如在《二十四孝圖》中詛咒舊教育方式的害人。但本書更多的是溫情和留戀,溫情是主基調。書中的魯迅形象經歷了一個成長的過程,歡樂與痛苦,希望與絕望,復雜曲折,豐富多彩。”
“書中的魯迅既是一個活潑的青少年,卻又不時以一個成年人的身份加幾句旁白。他一面記敘人和事,一面發些議論,不是長篇大論,也不多爭辯,而是畫龍點睛,要言不煩。”談到《五猖會》中少年魯迅要去鄰村看賽會的場景,黃喬生感觸頗深:“魯迅跳著笑著準備上船,忽然覺得父親站在背后了。‘去拿你的書來。’父親慢慢地說,隨后劃定二三十行《鑒略》,對他說,‘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這的確讓人掃興,但卻是那個時代的常景,也很有象征性。讀《朝花夕拾》這本書,讀者不可能總是跳著笑著,一路歡歌,痛快淋漓;在歡樂背后,總會有些冷冷的聲音,讓人警醒,發人深思。這就是現實,也正是《朝花夕拾》的魅力所在。”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