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母親》的同理心
保有仰望星空的詩意之心,是生活在傳統倫理重壓之下的中國人,能找到的為數不多的喘息出口。
由趙冬苓編劇、劉惠寧導演,陳小藝、辛柏青、馮遠征等知名演員出演的電視劇《我的父親母親》上周在北京衛視完成首播,收視率在各大衛視同檔期劇集中一度領先,觀眾和業界對其也是好評有加。
《我的父親母親》開篇,男主人公陳志在大寨做知青時,娶了對自己恩情深重的老支書家的閨女翠花為妻,隨后又在老支書的幫助下去省城讀大學,翠花則來到陳志家中照顧重病臥床的陳父,陪伴陳母,數年如一日。故事講到這里,有人推測,難道又是一個“負心漢”的套路?非也。隨著情節發展,畢業后的陳志回到地方,盡心工作,養家育兒,與翠花一起有苦有樂地經營著家庭。一個善良、感恩、有擔當的好男人形象,逐漸在熒屏上樹立起來。
劇情進一步發展,心性淡泊的陳志原本只是想回鄉村中學教書,卻歪打正著仕途順暢,官越做越大。這令翠花一家欣喜不已,深感對這個姑爺的“投資”有方,各種托請、人情也找上門來。故事講到這里,又將陷入“大義滅親”的套路?非也。陳志感念老支書的知遇之恩,尤其感念妻子翠花含辛茹苦操持家務的恩情,一再“妥協”。但人情口子一開便是無底洞,托請要求越來越多,尺度越來越大,令陳志飽負重壓。每當他想嚴詞拒絕,妻子翠花便會仰起臉說:“你摸摸自己的良心,你忘了我們張家人對你有恩了嗎?”
翠花淳樸、勤勞,有著傳統女性樸素的是非觀和濃重的家庭情結。在她的字典中,家就是世界,丈夫就是天地,“當官”就是要“為家人做主”,她有一句口頭語:“連自己家人的事兒都幫不上,還咋為人民服務?”這種執拗令陳志哭笑不得。陳志和翠花初始懵懂混亂、中途漏洞百出、終難勉力撐持的感情岌岌可危,而陳志也最終告別仕途,到學校當了一名教師。
劇作名為“我的父親母親”,即是選取了男女主人公的兒子大志作為敘事人。也因此,作品不再局限在知青題材、年代戲的范圍,也不再停留在婚戀家庭題材的層面,而是具有了更廣泛的適用意義。對劇中人物,創作者在深刻觀察的基礎上,不是冷酷批判,而是賦予溫暖的同理心。依著這份同理心,換個位置思考,不少觀眾感慨:中國人活得真是累啊!在延續千年、黏性十足的宗族觀念面前,個人通常難以超脫,現代文明秩序也難以伸展,“法治”一再受到來自“人情”的挑戰——豈有不累之理?
在劇中,陳志除了兢兢業業工作、恪盡職守養家之外,還有個“與一般人不一樣”的愛好:看星星。這個設定將作品的詩意觸角伸向天空,創作者的意圖或許是:保有仰望星空的詩意之心,是生活在傳統倫理重壓之下的中國人,能找到的為數不多的喘息出口。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