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絡文化須治理負面心態
一個社會的普遍心態,是整個社會和個體多重復雜因素的綜合反映,是一個社會和時代文化特征的折射。涵養健康向上的網絡社會心態是建設文明、進步的網絡文化的必由之路。目前超過5億網民構成的網絡社會,與急劇轉型的現實社會相互呼應,由于網絡的放大效應和群體極化因素,網絡社會中負面心態比在現實社會中表現得更加明顯,亟待有效治理。
網絡負面心態:怨恨、低俗、暴戾
網絡社會心態是一種普遍性的心理特征和傾向,是網民對于社會現象與熱點事件普遍反映出來的價值取向、心理狀態、情緒言論等的總和。現階段網絡文化中的負面心態,集中表現在怨恨、低俗和暴戾三個方面。
怨氣甚,恨社會、罵體制。“群體性怨恨”心態已經成為當前諸多熱點事件背后的民眾情緒基礎,這在網絡社會中體現得更為明顯,對待富人和官員的心態由早先的“羨慕”發展到現在的“嫉妒”和“恨”,怨恨的范圍被擴大至整個富人和官員群體。同時把自身的境況不佳,歸結為社會不公、體制弊病,心態憤憤不平。
俗氣重,重享樂、頻惡搞。庸俗、低俗、媚俗之風刮到互聯網上,網絡社會成為重災區。一是“審丑”登堂入室、泛濫成災,露丑、示丑、窺丑成為某些人的嗜好,既有外表形象的“審丑”,也有道德的“審丑”;二是情色圖文及視頻充斥于網絡,情色報道、八卦娛樂新聞占領了一些主流網站的頁邊醒目位置,這類圖文從法律上難以界定為淫穢色情,但一看標題就知道是滿足少數人低級趣味需求的;三是網絡炫富成風,一個個炫富典型橫空出世、層出不窮,享樂與拜金心態發展為一種病態;四是“惡搞”之風盛行,超大規模網友群體的無聊寂寞狀態,玩世不恭的無厘頭心態令人咋舌。
火氣大,帶情緒、易偏激。在網絡社會中,動則“拍磚”,唾沫橫飛的辱罵隨處可見;隨意“人肉”,揭人隱私的攻擊甚囂塵上。更有甚者,網絡社會中的網絡對罵尚不解恨,進而發展為赤膊上陣的現場“約架”。也有一些網民,現實中溫文爾雅,在網絡中卻聽不得不同意見,動輒指責他人,而且“對人不對事”。還有荒唐的“無原則糾紛”存在,一些毫不相干的群體常常為某個話題在網絡社區中吵得不可開交。
現實矛盾導致網民心態失衡
現實社會中的新動態折射在網絡社會之中,首先表現在公民表達意識與權利的雙重提升。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民主意識前所未有地覺醒,尤其對于涉及自身利益的問題具有了更強的維權意識。其次“相對剝奪”淤積負面心態。社會學的“相對剝奪”理論認為,當人們與其他參照群體比較后,覺得生活條件、社會地位等方面自己處于劣勢后產生被剝奪感,表現出不滿、怨恨或者憤怒等消極情緒。三是少數公眾人物行為失范。一類是所謂的“網絡紅人”,顛覆傳統的審美價值觀,將嘩眾取寵、浮躁、低俗的價值取向,通過強大的網絡傳遞給社會大眾,敗壞了社會風氣。另一類是違法亂紀的官員,惡劣行徑層出不窮。本應是主流價值示范者的少數官員,卻成為負面典型,其“說法”與“活法”脫節,導致網民心態嚴重失衡。
網絡社會的特點導致不良社會心態的放大。首先表現在“匿名”和“平等”特性促使網民言論無所顧忌。在網絡社會的匿名狀態中,人們要承擔的社會成本大大降低了。同時由匿名性衍生出來了平等性,權威缺失的環境讓網民在討論問題時更加“勇敢”“自由”,人們能夠直言不諱、暢所欲言。其次表現在商業網站陷入“眼球經濟”泥淖。以流量為唯一衡量指標的競爭方式,加劇了商業網站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畸形發展。三是“網絡群體極化”易致不良情緒相互渲染。部分人率先表達了較為偏激的觀點以后,制造了一種群體壓力,持不同觀點的人為躲避“群體”的可能攻擊,便不再發言。持相同意見的人則相互暗示與刺激,偏激的意見在群體的互動交流中不斷強化,走向極端,甚至演變為負面情緒的集體宣泄。
加強培育正面網絡心態
強化輿論引導,培育正面心態。首先,廣泛傳播核心價值,堅定網民理想信念。半個世紀以來,媒介的“社會責任論”逐步取代“自由主義論”成為國際主導性理論。傳播核心價值是任何一個社會中大眾媒介,尤其是官方媒體的基本使命。其次,科學實施“議程設置”,掌控網絡輿論走向。應在兩方面著力:一是報道事實要完整。官方網絡媒體則要在眾聲喧鬧中保持清醒頭腦,避免人云亦云,完整地調查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后發布權威報道,以正視聽。二是報道品位要高雅。不少商業網絡媒體在“娛樂至死”的浪潮中迷失了方向,甚至連嚴肅的反腐新聞也出現情色化趨勢,可以說,網絡社會的生態環境被格調低俗的網絡庸俗新聞所嚴重污染,需要官方網絡媒體激濁揚清。
教育機構普及心態教育,疏導公眾情緒。首先,注重心理疏導,強化積極心理。“相對剝奪感”更多的是一種個體的心理感覺,可以通過引導網民選擇合適的參照群體、正視現實和樹立正確的公平理念三個方面構建心理疏導機制。其次,培育網民辯證認知,培養理性思維。部分網民的認知偏差是不良心態產生的原因之一。事實上,對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不少發展中的問題難以避免。如果放到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辯證角度去考量,人們的情緒將會理性平和一些。三是,倡導新型議事規則,提升文明程度。在一個社會里,是否擁有“善”的規則,標志著文明發展的程度。在網絡社會中,“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通訊社”,我們應該大力倡導理性、平和的議事規則,將“平衡原則”“多數原則”“辯論原則”以及“反對人身攻擊”等文化素養植根于網民的自覺意識當中。
商業網站強化社會責任,凈化傳播載體。首先,健全法律法規,凈化網絡社會生態環境。商業網站主要提供文化產品,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中,物質產品會朝著物美價廉的方向發展,文化產品則會走向不同的道路。為了最大限度地爭取受眾,其自然傾向是降低品位與格調。建立更加完備的外部約束機制,從法律、行政以及道德三個層面來制約商業網站的經營行為勢在必行。其次,倡導行業自律,強化商業網絡媒體責任。培育積極的社會心態,疏導公眾情緒,不能不高度重視網絡新聞媒體輿論引導作用的發揮。商業網絡媒體的行業性組織要引導成員認清自身的職業使命和職責,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教育。(執筆人:湖南商學院基地聶智)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