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黃鶴樓張冠李戴錯掛李夢陽畫像
古人畫像真的無對錯?
——有感于黃鶴樓張冠李戴錯掛李夢陽畫像
若那位據稱“三不朽”功德圓滿的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老先生地下有知,想必會對自己近期的遭遇大發感觸——自己的畫像日前被張冠李戴煌煌然掛于黃鶴樓上文學家李夢陽的一首詩旁,居然竟然赫然“冒領”了詩歌《夏口夜泊別友人》的著作權,“晚節”不保矣??捎嘘P專家卻說,詩詞和配圖都是根據史料記載制作出來的,沒有錯誤;更有說法認為,流傳廣用處廣的古人畫像都是后人根據想象畫出來的,未必都是真的,因此無所謂對錯。
說到古代名人的畫像,人們最熟悉的大概當屬吳道子所畫的孔子像了。千余年來,其流傳之廣、認識度之高,幾乎已成為標準像。前些年,有好事者另發奇想,推出一款孔子“標準像”,當即引起議論紛紛,很是爭鳴了一陣。推出新款的用意,據稱是為了統一孔子像,以利于人們辨識、利于弘揚傳統文化。雖然遭到質疑,新像也不如吳道子版孔子像影響大,但此中用意卻也得到了認同。為什么呢?因為其“統一”是為了辨識。
李夢陽不如孔子有名,他的畫像難免稀缺,因此便被更有名的王陽明“取而代之”,似乎很難理解。從學術邏輯上講,既然是想象,即便有文字記載的依據,也無法跟照相似的對應原人,其對錯看似確“無所謂”。但是,涉及古代名人,此類畫像的意義已不僅是客觀考證,而更是文化的傳播了,這就依然要論對錯。古代名人頭像若能更符合人們約定俗成的認知,其辨識度也會更高、更有利于文化的傳播。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先輩賢達可謂多矣,如今有畫像流傳的本就少,能得幸見識一下照相機、攝像機的更是千不及一。畫像是想象,也是敬慕所托,同時也是文化傳承之需。古代名人有著名、不太著名及非著名等,加上陣容龐大,人人都制作標準像或統一像可能還有難度,但人們絕不會畫出一個白臉絡腮胡子的關公或豹頭環眼、燕頜虎須的李白。明明已被指認為王陽明的像非要強加于李夢陽,眾人自然要吐槽。可見,人們對歷史名人的認識還是有某些約定標準的。若畫像被胡亂想象隨便張冠李戴,勢必造成認知混亂。
李夢陽的詩歌被配上王陽明的畫像,相對于人們對王陽明早有的畫像認知,無疑會造成誤導乃至以訛傳訛,讓人把此詩掛到王老先生的名下。一干強詞奪理的專家,所言似乎言之成理,既是“無所謂對錯”,想必撤了張三換李四的畫像也是可以的。但倘如此,幾乎就是假學術之名,去鉆歷史的空子,看似儼然,實則笑話。無視傳播事實此為一,學術上矯枉過正此為二,若再成為開脫錯誤的專業背書,就不僅是笑話更是惡搞了。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