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書寫能力普遍退化
暑期兩檔漢字聽寫節目走紅,國人書寫能力普遍退化
你還會寫多少漢字
唐春成繪
傳承了幾千年的方塊字,似乎正從“熟面孔”變成“陌生人”。兩檔暑期漢字聽寫類電視節目的走紅,讓不少國人驚呼自己已經“不會寫字”!這一現象,再次引起人們對漢字文化傳承的憂慮。
從筆尖到鍵盤,漢字書寫方式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相對于拼音文字,鍵盤時代的來臨,對漢字書寫能力的影響無疑要大得多。漢字文化的傳承,是否會因此衰變?書寫工具改變不可逆,當提筆忘字愈加頻繁,對漢字的遺忘,又該如何抵擋?
——編 者
近來,曾經讓不少學生頭疼的漢字聽寫測試火了。《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兩檔節目,不僅將“聽寫課”開到了電視上,還讓告別校園多年的成年人也甘當“陪考”,老老實實地學起了寫字。
據了解,《漢字英雄》由河南衛視與愛奇藝聯手打造,《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則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制作。兩個節目都是在暑期推出,匯聚了一批熱衷漢字文化的青少年,播出不久即引起了熱烈反響。因為,它們不僅考驗了參賽學生的識字量,也是對電視機前“陪考”觀眾的一次測試,而人們交上的答卷卻不容樂觀。
成人書寫能力退步更嚴重,學生易寫錯生活常用詞
外國人覺得漢字像“天書”一樣難以書寫,而現在連很多“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也開始有了同感,尤其是在面對一些生僻字之時。
日前,首期《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隨機選取現場觀眾組成“成人體驗團”,當“尥蹶子”、“貔貅”、“攥拳頭”、“桀紂”、“甕中捉鱉”等詞語出現時,“成人體驗團”錯誤頻頻。
在節目《漢字英雄》中,不少字背后都有一個“千人知曉率”。節目顯示,“脫臼”的“臼”千人知曉率僅為23.9%,“舂米”的“舂”僅為20%。
不僅如此,據不完全統計,即使“間歇”、“熨帖”、“黏稠”等較簡單的詞,“成人體驗團”的正確率都不足50%。其中“熨帖”一詞,只有10%的正確率,而“癩蛤蟆”則難倒了70%的成年人。
“成人體驗團”的測試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當下中國人漢字書寫方面的軟肋。2013年零點指標數據顯示,超過九成的受訪者表示曾遭遇“提筆忘字”。
不少網友在看過節目之后,紛紛在網上“曬”自己的聽寫記錄,更有人吐槽:“我的語文一定是數學老師在體育課上教的!學的漢字都還了一大半給老師了。”網友“軒轅十四Victor”感慨道:“我連自己的星座‘摩羯座’都寫錯了,在鍵盤文化橫行的網絡時代,我們更需要重視傳統的漢字書寫文化。”
不過,對于參賽的學生而言,生僻字似乎并不是難以逾越的障礙。在首期《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讓一個個選手“落馬”的,不是諸如“犖犖大端”、“分道揚鑣”之類的復雜字詞,而是“三聚氰胺”、“郫縣豆瓣”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熱門詞匯。這也反映出當下漢字教學的偏差。漢字讀寫的教育,并不僅僅是語文課的專屬,而應該滲透在各門學科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從選手們的表現來看,語文課之外的漢字學習與應用,還是薄弱環節。
除了忘字、錯字,不少選手在答題的時候都有“倒筆畫”現象,也反映出漢字書寫不夠規范的現狀。
書寫設備的改變不可逆,“換筆”是科技進步的結果
眾多漢字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讓不少人產生了警醒之心,甚至有網友喊出了“拯救漢字危機”的口號。
不過,另一方面,考題的設定也受到了一些觀眾的質疑。網友“_烏魚_”抱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是“拿各種一輩子用不到的生僻字作為競技內容”。“網警小軒”則表示,“漢字本身就是用來交流的,考察過生的漢字不見得有用,應該也注意一些不難寫,筆畫并不復雜,但容易犯錯的字。”
同時,也有專家指出,書寫能力的退步是文字工具進化過程中的自然現象,人們不必過于憂慮。“要是出現不會寫的生僻字,用智能手機、電腦一查就知道,善于‘假物’也是一種能力。”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盛玉麒認為,漢字作為書寫符號伴隨工具的進化經歷了“刀筆、軟筆、硬筆”的演變,現在已經到了“機筆”階段,這種“換筆”是科技進步的自然結果,當前常用漢字約有2500個,掌握之后足以讀懂99%以上的通用漢語語料。漢字不會西化,更不會消亡。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導演關正文也說,未來書寫設備的改變是不可逆的,節目的本意是“通過游戲的形式提醒大家”,并“重溫漢字的美好”。
“目前不少人正在為漢字手寫的傳承擔憂,擔心以后人們漢字的書寫水準,會不會退化到只會辨認的階段。”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詞典室副主任程榮是此次《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裁判之一,在她看來,這個節目把小學里“漢字聽寫的小測驗”變成了全民參與的“漢字聽寫盛會”,為普通大眾使用漢字提供了一個正字、正音的大平臺,具有推廣普通話和推行規范漢字的雙重意義。
“漢字用來記寫漢語并傳承著幾千年來的中華文化。”程榮說。到現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引發的反思和討論仍在繼續,但正如參賽選手所說,“不論輸贏,最后勝利的都是漢字。”
(綜合周飛亞、胡曉萍和新華社報道)
快評
別忘了筆尖上的美
只有30%的成人體驗團寫對了“癩蛤蟆”一詞,而“熨帖”一詞,只有10%的正確率。一個暑期的電視特別節目,變成了一道讓當代中國人尷尬與汗顏的“公眾考題”。
當代中國人“提筆忘字”的現象早不陌生。調查顯示,94.1%的人都曾有過提筆忘字,其中26.8%的人經常會提筆忘字。當漢字在筆尖上變得生疏和躊躇,網友紛紛扼腕。互聯網時代,我們習慣于敲打鍵盤,越來越多的人患上“失寫癥”。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人們對漢字“敬畏之心”的淡漠。古人常說“一字為師”,而在浮躁心態之下,人們對于漢字書寫已相當草率,甚至積非成是、將錯就錯。不堅持正確書寫,謬誤就會乘虛而入,這委實是漢字和漢語言文化的莫大尷尬。
鍵盤時代的高效與用筆書寫的樂趣,并非是“二選一”的關系。在速度和效率面前,我們大可以使用鍵盤,但在不需要過于追求速度與效率的時候,我們能否拿起久違的筆,寫一封信、題幾句詩,這不僅是對中華漢字文化的一種傳承,或許更是一種獲得溫暖與真誠交流的方式。
(新華社記者 段菁菁)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