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劇團無可奈何花落去?
周四溝村鄉村劇團成員在演奏。(資料圖片)
81歲的劉顯臣老人抱著戲服準備晾曬。(資料圖片)
距離中秋節還有一個多月,京郊的一些村子已經開始準備過節的娛樂活動了。這不,記者剛走到京郊延慶縣劉斌堡鄉周四溝村村口,就聽到村里傳來熱鬧的鑼鼓聲。走進排練廳,臺上的演唱有板有眼,臺下的伴奏全神貫注。村民說,這是村里的河北梆子劇團正在為八月十五的三天大戲進行彩排呢!然而放眼望去,臺上臺下活躍的身影多是老年人,幾乎找不到一個年輕人。團長王成說:“現在年輕人都沒時間學戲,劇團后繼乏人。”
最興盛的時候演八十多出戲
提起周四溝村里的河北梆子劇團,十里八鄉沒有不知道的。
“想當年,劇團可紅火了!最興盛的時候戲班里有四十多人,戲服有三四百件,加上道具就數不過來了,那時候能演八十多出戲。”“我疊戲服的手藝就是從小跟師傅學來的。現在雖然沒那么多人演了,可也能湊上小三十人,演上二十幾出戲。”今年81歲的劉顯臣,在劇團里負責管理服裝道具。這個劇團的歷史,按劉顯臣老人的回憶,少說也有上百年了:“小時候逢年過節村里就唱戲,我就跟著戲班到處跑。我的父親,父親的父親都說不清楚村里什么時候就有了劇團,太久遠了。”
39歲的王成是劇團的團長。“過去村里逢年過節都唱戲,劇團還經常被邀請到別的村去演出。現在只有春節演三天戲,元宵節演三天戲,其他時間基本不演了。”王成不無遺憾地說,“現在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村里也沒人重視,戲服損壞的不少,剩下的不到一百件了。”
“過去,一說哪天有大戲,村民們都緊著時間吃飯,自帶板凳馬扎到大戲臺,就為搶個好位置看戲。去晚了,樹杈上、墻頭上都是人。現在,農村家家都有音響電視DVD,有電腦寬帶的也不在少數,坐在自家沙發上就能欣賞節目,戲想什么時候聽就什么時候聽,人們已經失去了大戲臺聽戲的激動。”提起往日唱戲的盛況和風光,王成多少帶點留戀。
唯一掌握這門“手藝”的人
村里劇團能演的戲越來越少了,有些角色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牧羊卷》《大登殿》《反龍袍》……只有劉顯臣還能如數家珍地說出幾十出戲:每出戲里都有什么角色,每個角色都需要什么樣的行頭。不是演員的劉顯臣,卻擔當著和演員一樣重要、甚至比演員還重要的角色——給戲里的人物配置行頭。
既經歷了劇團興旺時的風光,也體驗到了瀕臨消亡時的落寞,但無論劇團如何變遷,劉顯臣老人對整理道具行頭的熱誠和認真始終如一。配置行頭是一門“手藝”,決定一個演員能不能“全副武裝”上場,決定一出戲能不能演。作為配置行頭的劉顯臣,成了比角兒還重要的角色。
戲班里有個規矩:“寧穿破不穿錯”。“一個角色穿戴什么樣的行頭是很講究的!”劉顯臣老人提起他的老本行,精神抖擻:“比如一個武將,戴什么頭盔什么髯口,穿什么靠什么袍子,蹬什么靴子;靠,又分男女,靠肚、靠牌子、靠旗、飄帶、戰裙,這些一樣都不能錯。”
“早年的行頭多,去外邊演出時,都要單獨裝一車,現在就剩這么點兒了!”劉顯臣看著庫房里的幾只大木箱,無奈地說。但回憶起小時候跟著戲班子里的師傅學管戲服,他的臉上露出了天真的笑容:“每到搭臺唱戲的時候,師傅在后臺把服裝道具在桌上擺得整整齊齊,根據戲碼的變換迅速擺好需要的行頭,保證演員拿、穿、掛、戴、扎有條不紊地進行。”
演員的行頭,拿和放都有規矩。劉顯臣說:“比如蟒和靠得按照上五色下五色的順序碼放,不穿的衣服要巧妙地疊起來,一件戲服用得好能用幾十年。”
這“用得好”,疊戲服是關鍵一環,和疊戲服同樣重要的一環是曬戲服。劇團里有個老傳統“六月六曬戲服”。劉顯臣說:“戲服,尤其是武將的戲服,通常比較厚重,不論春夏秋冬,一場戲下來能濕透,戲服不能洗,只能晾,晾戲服就成了保管戲服的一個重要內容。即便不唱戲,每逢六月六也都要把戲服拿出來晾曬。”
這晾曬戲服的活兒一直由劉顯臣承擔。上年紀后,他經常住在兒女家,可不管農歷六月六這天他人在哪里,只要晴天,他準會趕回村里,晾曬他保管了一輩子的戲服。
“我們需要有人來用心經營”
團長王成在周四溝村梆子劇團,算是個戲癡。
時光回到20年前,像王成這樣的梆子戲迷村里大有人在。師傅帶徒弟,也沒劇本,單憑口傳心授,師傅教一句徒弟學一句。就這樣,周四溝村的梆子戲一代一代走到了今天。
三四歲就跟著戲班跑龍套的王成,十來歲就幫大家描眉勾臉兒,十七八歲就能唱角兒的戲,勾臉是他的拿手絕活。戲中的臉譜,一般用來夸大劇中人物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紋理,以表現人物性格、心理和生理特征,以此為劇情服務,臉勾的好壞直接影響整出戲的表現力。
如今,因為不經常唱戲,勾臉兒的功夫許多人不練,已經忘記了。只有王成,只要商定了要演哪出戲,不用看臉譜冊子,就能給大家把臉勾好輪廓。眼睛要畫成什么形狀的,眉毛要挑多高,嘴形要勾多大,臉譜都已經印在了他的腦子里了。
在村里,大家都稱王成是戲癡。癡到什么程度?王成笑嘻嘻地回答:“不吃飯,不睡覺,不搞對象也得排戲!”
這絕不是笑話。從秋收結束,周四溝村全村人就開始排練、對詞兒,準備過年唱大戲。王成從小就聰明要強,經常跟著大人排戲排一天都顧不上吃飯,小伙伴兒們睡午覺的時候,王成還跟著大人對戲詞兒。有一次王成和女朋友約會,聽到有人叫他去排戲,他連聲再見都沒說扭頭就跑了。
可現在,全村上下找不到一個正經想學戲的年輕人,像王成這樣40歲以下的河北梆子“繼承人”幾乎沒有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窘況?王成認為:“過去劇團的經濟來源主要是演出收入,演員不拿工資,也就分個攢忙的錢。那時劇團不以盈利為目的,大家只圖個熱鬧,為了討個年節的喜慶勁兒,演出收入剛好夠維持劇團生存。現在,物價上漲得厲害,運輸費、伙食費、服裝費、化妝品費用等都一個勁兒地往上躥,可是演出收入沒跟上。加上演出的場次減少,劇團經常是入不敷出。現在的劇團不能為大家增收,反倒需要演員往里貼錢,沒有極大的藝術熱情,誰還愿意來演啊!”
現在年輕人都進城打工,小孩也都被送進城里念書。談起后繼無人的狀況,王成現身說法:“我的孩子從上幼兒園就住校,小學就開始報各種興趣班,一年沒多少天在我們身邊,就是想教他學戲都沒機會。師傅一肚子戲詞兒沒人學,沒有苗子也就無從談結果了。”
同時,周四溝村河北梆子劇團雖然傳承了很多代,歷經百年風雨,但劇團傳唱都是口傳心授,沒有劇本。劉顯臣說,自己從記事起就沒聽說過劇本的事兒。沒有戲文,時間久了大家就忘詞兒了。除了經常演的幾出戲,好多戲也就漸漸失傳了,現在劇團會唱的也就二十來出戲。
周四溝村的河北梆子劇團,已不復往日輝煌,正可謂無可奈何花落去,但是正如王成所說,劇團是祖傳的,有班底,有自己的服裝道具,有自己的臺詞戲碼,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我們需要有人來用心經營,不知道周四溝村的梆子戲還能走多遠?”王成說。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