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放過”文化吧
有人說,冀寶齋的笑話,地球人都知道了。它所收藏的“驚人”藏品,包括“雍正年制”金陵十二釵大缸、顛覆中國瓷器史的唐五彩人物紋筒瓶、成雙入對的“長信宮燈”等奇葩。更驚人的是,這樣一個錯漏百出的山寨型博物館,成為了國家3A級旅游景點、當地科普基地……
近期另一笑話,是沸沸揚揚的拍賣錢鐘書、楊絳書信事件被當事人之一魏同賢揭露為書信造假。盡管拍賣公司有對拍品真偽不負責任的所謂行規,但向依然健在的當事人求證這樣簡單而基礎的工作,拍賣行都“沒空”履行,“那么,對于古人作品的造假也就可想而知。”魏同賢感慨。
一篇篇荒誕劇目的背后,是著實精明的算計。
多少年來,文化都是備受尊敬的存在。如果說經濟、政治、科技等都有一份有形界限的話,柔性的文化,就如天上的云彩、地上的花草,彌漫于天地間,滋養著世間萬物。它是人類通過思考所造成的一切,因為文化,人類有了屬于自身心靈的財富,也因為文化,人們享有仰望星空的自在樂趣。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事物,冠以文化之假面,實則衡以經濟、斥以利益。無關品位、無關道德、無關智能,所有的衡量標準,都是利益。有利者圖之、無利者漠然之。只要有利可圖,便是飛蛾撲火、掩耳盜鈴,也毫不在意。法國羅蘭夫人曾說,“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如今,我們大抵也可以說一句,文化,多少利益在假汝之名!
僅以文博為例。近年來,民間博物館、私人博物館、企業博物館紛紛涌現,看上去一片蓬勃生機。這背后,有熱心文化事業、用心回饋社會的大部分,但不排除少數,將其作為自身富豪地位的廣告牌;也有精明企業家,把它當作換取各類資源的籌碼;有的則成為當地文化發展的政績工程;更有甚者,利用人們對博物館的天然尊重,將其作為自己洗錢、非法買賣出土文物、經營贗品等行徑的保護傘、防彈衣!作為一家村級的山寨博物館,冀寶齋靠山不硬、推倒不難。更多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假殿堂,我們有沒有能力與勇氣去揭露?
再看出版界。總有部分出版社一味逐利而行,只要能賺錢,什么書都可以出,沒有標桿、沒有門檻,書號便是金母雞,剪刀加漿糊便是碼字器。也有出版社潛心做好書,但在各種考核指標的評比中,卻往往落于下乘,自吞“苦果”。
眾多文化怪相的背后,究其根源,是利益準繩的無處不在。有些部門總是自覺不自覺地以各種可量化指標來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以贏利的心態衡量一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紛紛擾擾、一地雞毛,塵囂四起后最終只剩一條標準——利益。由其而生的種種怪狀,讓人徒然感慨。
龍應臺曾說,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文化影響的是頭腦、是心靈,它對人的滋養,很多都無法用數字、用金錢來衡量。而一旦失范,所造成的惡果,更不是短期內能挽回的。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