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將“舞”向哪里?
中國芭蕾舞演員邱蕓庭(左)、武思聰(右)在表演《堂·吉訶德》。王小京攝
俄羅斯芭蕾舞演員葉卡特琳娜·科里薩諾娃(左),米蓋爾·羅布金(右)在表演雙人舞《巴黎的火焰》。王小京攝
芭蕾,這用靈與肉舞出的優雅藝術,誕生至今四百年來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目光。然而,在藝術形式豐富多樣的今天,大眾眼里的芭蕾還有吸引力嗎?當下芭蕾舞的發展存在哪些問題?芭蕾的美麗之路如何才能延續?
近日,國家大劇院舉辦了第二屆北京國際芭蕾舞暨編舞比賽。其間的兩場舞蹈論壇上,來自國內外的舞蹈表演藝術家、理論家、編舞家們就芭蕾的現在與未來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我們為什么編不出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一出賞心悅目的芭蕾,離不開編舞者的精心編排。可以說,編舞是芭蕾最核心的風向標。然而,在當下的國際比賽上,參賽選手們都在重復跳一些古典芭蕾經典片段,這已成為制約芭蕾比賽與時俱進的一大障礙。而年輕的編舞者們對經典的簡單改編和模仿,更是芭蕾編舞發展的硬傷所在。”曾多次帶隊參加國際比賽、第二屆北京國際芭蕾舞暨編舞比賽藝委會主席趙汝蘅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前芭蕾編舞領域存在的不良現象。
為什么我們編不出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趙汝蘅認為,原因之一是各種晚會慶典太多,我們花大錢編排出來的大型節目可能服裝精美、形式花哨,藝術上卻未必過關,無法留存下來成為經典。
其實,這種浮躁的現象不只存在于中國。英國自由舞蹈作家、評論家美琪·弗耶爾補充道,編舞者的很多任務都是突如其來的,可能剛編排出一個舞蹈,馬上就接到新任務要下個星期演出用。在這種緊鑼密鼓的工作中,誰還有時間花心思去編出新花樣呢?此外還有種種認證、評級,更是擠占了編舞者的創作時間和空間。
“現在可謂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年輕的編舞者根本無從選擇。即使看了資料,也未必有時間琢磨其中的深意。他們不‘餓’,所以缺乏學習、思考和感受的動力。”臺灣云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說。
藝術教育問題也是造成中國編舞者創造力不強的一個因素。林懷民說,在歐美的藝術教育中,欣賞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教人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去感受。但在中國,我們告訴孩子的東西太多,卻沒有給他們去感受的空間。舞者缺乏內心感受,創意從何而來?他們很可能就是為了一個考試,為了一場比賽,為了一個活動,不斷地復制粘貼。
“因此,如何將編舞者從紛繁的事務和藝術教育的固有框架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心無雜念地去感受積累,投入到藝術創作當中,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德國巴伐利亞慕尼黑芭蕾舞團藝術總監伊凡·利斯卡總結道。
如何才能吸引并留住觀眾?
在商業化的今天,各種藝術想要生存下去必須有觀眾。美國芭蕾舞劇院前首席芭蕾舞演員安吉爾·柯雷亞認為:“除了少部分始終支持芭蕾的粉絲型觀眾外,其他觀眾都只是偶爾駐足觀賞,一旦演出不夠精彩我們就會失去這部分觀眾。我們在保持藝術創作完整性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哪些元素能夠吸引觀眾。”
“如果在博物館,人們看到一件珍奇的展品,有人會去看第二次、第三次。但舞蹈不同,由于現場展示的時間有限,我們必須讓觀眾看到一些觸動他們靈魂的東西。”美琪·弗耶爾說,藝術必須是演出者和觀賞者通過憤怒、憂傷、幸福等情緒進行的相互之間的精神交流。
當然,要吸引觀眾并不等于要過分遷就觀眾。愛沙尼亞國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托馬斯·埃杜爾為此疾呼:“德國的某個劇院為了吸引觀眾居然讓裸男唱莎士比亞的歌劇,這可不行。藝術創作首要的不是致富,而是給觀眾帶來藝術和美的體驗,要注重舞蹈的品質。”
北京舞蹈學院教授肖蘇華則強調芭蕾舞的三個“氣”:“第一就是接地氣,老老實實地立足于當下現實社會的生存狀態;第二是接人氣,藝術的中心永遠是人,而人最本質的是人性,所以我們要展現人性,傳播人情;第三是接舞氣,舞蹈的媒介是人體,希望芭蕾舞能挖掘出人體更大的潛能,這是弘揚芭蕾藝術本體的根基和前提。”
“不采取現代營銷宣傳手段是不行的”
開普敦國際芭蕾舞比賽首席執行官德克·巴登霍斯特認為,芭蕾舞藝術家們對市場營銷存在認識誤區:“有時我們辛辛苦苦創作出一部作品,卻沒有用心推廣,這是一個錯誤。現在的芭蕾不僅要與同行競爭,與歌劇、話劇等舞臺演出競爭,更需要與體育賽事以及影視節目爭奪觀眾。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情況,不采取現代營銷宣傳手段是不行的。”
瑞士洛桑芭蕾大賽理事會主席貝絲·克瑞斯納則分享了利用互聯網的經驗:“從2008年開始我們就啟動視頻營銷,現在點擊量已經超過10萬。人們可以從網站上看到我們的作品,雖然跟現場演出的氛圍不可相提并論,但還是可以培養人們對芭蕾的興趣。”
中國青年舞蹈編導張云峰也對網絡的力量大加贊賞:“今年5月份我們創作的作品《肥唐瘦宋》取得了可喜的票房,其中微博宣傳和其他網絡宣傳爭取到的票源占90%。微博、微信等新型宣傳方式的作用不容小覷。”
如今大多數人都有智能手機,這就意味著移動終端也成為了展示舞蹈藝術的重要平臺。有專家提出,目前智能手機應用市場上有不少關于舞蹈的第三方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序傳播廣泛,讓人們便捷地感受到舞蹈的趣味。這樣的方式如果運用到芭蕾舞的宣傳上,相信也會引起很大的反響,值得一試。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