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企業并購:風起云涌 動向可喜
CFP
7月29日,國內影視行業中金額最大的并購項目出現——華策影視決定以現金及發行股份相結合的方式收購上海克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100%的股權,交易金額為16.52億元。
無獨有偶,近段時間,被譽為影視“五朵金花”的上市企業不約而同地出手并購:華誼兄弟公司并購銀漢科技,涉足移動網絡游戲;光線傳媒、上海新文化傳媒和華錄百納也在進行并購談判,年內或有重大并購項目出爐。
影視企業并購緣何風起云涌?這些并購的影響何在?這不僅吸引文化產業界人士的關注,也在資本市場興起文化板塊的新熱點,吸引投資者關注。
影視企業并購熱
“完成這樁國內影視行業交易金額最大的并購項目后,影視市場格局將有一個新的變化。”華策影視總經理趙依芳表示,并購克頓文化后,其生產規模將由現在的年產電視劇600集擴大到1000集以上,成為國內電視劇行業中首家市場占有率超過10%的公司。
華策影視與克頓文化的“聯姻”只進行了兩個月的談判,能這么快作出決定是基于彼此的長期了解。華策影視看好克頓文化在“國內影視行業智能數據平臺”的開發應用和專業的影視服務能力。作為影視劇研究、投資、生產和發行機構,克頓文化擁有影視劇研發中心和評估優化團隊,提供從創意到故事梗概、到劇本創作直至最終成片的全方位快速評估及深度優化服務。
像華策影視一樣,光線傳媒也圍繞上下游產業鏈進行并購,以做強主營業務。通過換股方式合并華友控股,光線傳媒在新公司中的初始股份比例為42%,而當股價達到8.5美元時,其股權份額可達65%。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表示,將突出“傳媒+娛樂”模式,希望把新公司建成中國最大的娛樂內容提供商。
而華誼兄弟則對傳統影視業之外的互聯網表現出明顯的興趣。董事長王中軍表示,華誼正在向互聯網方向轉型,“迎娶”銀漢是公司內容板塊的重要“落子”。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華誼兄弟公司購買銀漢科技50.88%的股權,估值約為6.72億元。這樣華誼的“全產業鏈”業務除電影業務、藝人經紀、電視劇業務“三駕馬車”之外,又增加了游戲業務這“第四駕馬車”。
影視產業在轉型升級
影視企業并購風起云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巖梅認為,這些并購表明,影視產業的升級轉型已經開始。
“目前,國內影視行業呈現‘小而散’的競爭格局,機構數量眾多,市場分散,競爭激烈。”呂巖梅介紹,2007—2013年,國內取得“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的機構數量從2442家增長至6175家,持有甲種證的機構數量則從117家增長至137家。按照機構平均產量計算,2012年國內持有電視劇制作許可證機構的平均產量僅為0.94部、3.30集,并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盡管市場規模較大,但行業內制作機構之間的制作實力有較大的差異。
“電視劇市場呈現整體供大于求、而精品卻供不應求的結構性失衡局面。”呂巖梅認為,為了實現影視產業的良性發展,必須整合行業資源,提高產業集中度,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根本轉變,這也要求影視龍頭企業要進一步壯大實力,從“內生型”發展轉為“外延型”發展,內外兼修,做大做強。
并購克頓就印證了這種“外延型”發展思路。華策影視副總裁金騫表示,整合了克頓傳媒“大數據”應用的優勢,華策影視將結合自身豐富的行業經驗、成熟的營銷體系、有效的風險控制體系,使公司既具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創造力和資源的集聚優勢,又具備“數據挖掘+顧問研究+整合優化+全程控制”的專業化、工業化、智能化的生產流程,從而實現影視業務創造力與智能化的有機結合,推動影視業務生產模式的升級。
融合發展是趨勢
“并購風起云涌,表明了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趨勢。”新元文智總經理劉德良預言,在影視制片、電影院線、網絡視頻、廣告等領域并購的事件將越來越多,這種跨領域的整合并購將催生出一些大型跨媒體、跨平臺的綜合文化娛樂集團,推動中國文化產業做強做大。
“近年來,我國影視行業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肖永亮介紹,電影票房從2000年的8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171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9%;2012年中國電視廣告收入突破千億,而新媒體廣告收入較2008年增幅超過10倍,達到67.20億元。
“快速發展的同時,問題也很多。”肖永亮指出,影視企業的門檻低,只要有資金就能進入,不專業的公司擾亂了市場,造成“垃圾片”數量也很多,低水平競爭難以讓產業良性發展。“再加上新媒體的沖擊,傳統影視行業要主動應對、融合發展,專業化、規模化才是出路。而并購正好能彌補短板、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的戰略構想,把握發展機會。”肖永亮說。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