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最美古村”再響拆遷警報
“鎮江最美古村”再響拆遷警報,環境整治被指破壞整體風貌
去或留,葛村愁
從上至下為:破舊的古更樓、不宜居住的老宅、第四次規劃圖。本報記者 姚雪青攝 制圖:蔡華偉
廣州古建金陵臺被強拆事件余波未平,千里之遙的江蘇古村葛村,卻再度面臨歷史建筑的去留難題。
一面是環境整治的規劃進程,一面是賡續文脈的殷殷夙愿;一面是日漸凋朽的古瓦頹墻,一面是無力修葺的喟然長嘆:葛村的糾結,映射出眾多非文物歷史建筑的保護窘境,城鎮化大潮的滌舊刷新,拆遷經濟包裹的民生壓力,法律缺失引致的身份之困,讓“未戴帽”古建的保護議題剪不斷、理還亂。從歷史一路走來的“葛村”們,是就此止步還是繼續前行,本版今起關注歷史建筑的生存現狀。 ——編 者
古村不古
明清與現代建筑混雜,傳統風貌日漸支離破碎
從葛村村口向里,踏著青苔浸漫的曲徑,仿佛在時空間切換。青磚黛瓦的明清古建與新建住宅互相摻雜,載著白裙少女的自行車叮鈴鈴地駛過,與一輛小轎車在巷子口交會,打破了村子的寧靜。陽光從老宅斑駁開裂的墻縫中灑下,記錄村莊的流變。
僅500多戶的葛村,被認為是“江蘇為數不多的古村落”、“鎮江最美古村落”。據村民們介紹,宋代康王趙構南渡,一位名叫解壽輝的侍衛將軍率領族人從山東遷徙至鎮江,為了紀念故鄉葛村,就將這個村莊命名為葛村,現在絕大多數村民就姓解。1955年,南京博物院考古大隊對葛村的文昌閣等處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石器、骨器,還有大量的原始陶器殘片和陶拍等制陶工具。
此外,根據鎮江市新區管委會發布,葛村有7處古建被列入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名錄,分別是榜眼故居(榜眼門)、大宅門、解氏支祠(禮分)、解氏樂分祠、勤怡堂(解朝東故居)、解氏宗祠祠堂碑、解氏冊分祠碑。但在一些村民看來,遠不止于此。2011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專家、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汪永平到葛村調研并測繪了62處古建筑?!斑@62處沒有全部上報,為一些文物被毀埋下了伏筆?!蓖粲榔秸f。
村里的榜眼門、大宅門等古建大多大門緊閉、無人居住。有的老住戶已住進周圍的高層住宅或新建小樓中;解朝東故居目前仍有其旁支后人居住,院內的磚雕石刻等保存較為完好,依稀還有舊時影子。
“文昌閣、大王廟等一些明清建筑都已被毀,周圍一些新蓋樓房也漸漸起來了,眼看著古村的風貌變得支離破碎,我很心痛。如果真要拆除,后人再也看不到了!”村民解柏順說。
去留難定
規劃4次修改仍未定案,古宅是保是拆村民意見不一
解柏順所說的拆遷,要從幾年前說起。2011年6月間,便傳出要拆遷改造葛村的計劃,由于當時村里近200人聯名要求保護古村落,計劃最終沒能實現。前不久,葛村將遭拆遷的消息再次傳出。
“并非是一拆了事,而是在村莊環境整治中,部分建筑面臨著拆遷,但文物肯定是要保護的。”8月1日,鎮江市新區管委會社會發展局一位工作人員坦言,早在2010年就有了關于村莊整治的規劃,請來東南大學專家制定最初規劃,由于一直存在爭議,規劃已經修改了4輪。目前,環境整治工作和拆除工作暫時擱置,論證和征求意見仍在進行。
根據第四輪《葛村地塊規劃設計方案》規劃的效果圖,村中的古建筑將被集中保護,解氏宗祠、解氏冊分支祠、古更樓、榜眼門、大宅門、解朝東故居、解氏樂分支祠、解氏禮分支祠都將保留,而村外的大帝廟也將搬進來,在集中保護區外側則是高層公寓。不是文物的歷史建筑將如何保護?規劃圖上沒有提出,鎮江新區管委會的該工作人員稱,將“暫時不動,等規劃論證出來后再議?!?/p>
實際上,由于沒有《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硬性”保護,這些古建筑往往難逃被拆除的厄運。
江蘇省文物局曾在2011年向鎮江市政府發函,認為“葛村是古民居較為集中的村落,地方特色顯著,應予整體保護,保持其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p>
“葛村在幾年前申報歷史文化名村落選,村落的格局早已不復存在?!惫芪瘯ぷ魅藛T介紹,其他的民宅由于不屬于文保范疇,主要由產權所有人保護和修繕;部分沒有能力或不愿修繕的,且不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將面臨拆除;其中具有歷史價值的將由政府收回產權,作公益用途或者旅游開發;對于居住在歷史建筑中的特困戶將給予一定補助。
在采訪中,村民們對于村中古建是拆除還是保護,有著不同聲音。
“很多老人不愿意民居被拆,哪怕它現在還不是文物。古村如果只保留幾個老建筑,原住民也都去了樓房里,就談不上整體保護了?!?0歲的村民解懷湘說,為了保護老房子,葛村村民于2007年自發組成文物保護委員會,成員近30人。
由于年代悠久,村里不少古舊民居都已樓板腐朽、墻縫開裂,如再不及時搶修,就有倒塌危險。但是這些民居還存在著產權不清的問題,如果要自費維修,意見難以統一?!叭绻馨词袌鰞r補償的話,還是拆了好,拆了至少還能分得一些錢,要是它自己塌了,一分錢沒有?!贝迕窠飧叱伤〉睦衔?,到了他這一輩已經分成了7家,目前里面住的只有他這一家,“兄弟們的房子由于人都不在家,漏水的漏水、開裂的開裂,真不知道哪天就塌了。”
民生困局
“住得苦”讓古建保護增添變數,產權明晰是第一步
村民解素華的老房子是在歷史上曾被稱為“美人居”的四合院,現在已然破舊衰頹,不再住人,她自己幾年前遷進了附近的商品房。“我在這里住了30多年,舍不得走,但是住得太苦了。”解素華說,老房子不能亂拆亂建,但如果要按照老辦法來修繕,她深感有心無力。
“古建筑最怕空置,遇到大風大雨,就常有空屋倒塌?!辈簧俅迕駥Υ撕苄奶邸I內人士分析,不是文物的歷史建筑,在保護的過程中面臨著改善居住條件等民生難題,也是其難逃“拆遷厄運”的原因之一;但如果處理得當,改善民居環境、讓原住民安居,是實現古建筑“活性保護”的重要步驟。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學鷹認為,對于當地村民的不同意見,政府部門應當在準確、充分溝通民意的基礎上,盡量兼顧各方利益。例如,有些村民想居住在老房子里,地方政府應當指導、幫助其做好歷史建筑的保護工作;有些村民想搬進新居,留下的老房子,政府可以收購或租賃,進行修繕后利用;假如未來還有一部分村民想搞旅游,政府部門也應盡早決策,明確責、權、利。在這些過程中,事務瑣碎、繁雜,各種矛盾和糾紛難免,公開的話有助于互相監督,既保障了村民個體的利益,也能防止個別漫天要價的情況發生。
當民生與文保沖突時,周學鷹坦言并非沒有商量余地,對于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建筑,一定要慎之又慎,盡可能原狀保護,“但是對于一般性的、本身也是民居的古建筑,在盡可能不改變原有外觀、內部結構的前提下,進行現代化改造,也是可以的?!?/p>
根據鎮江市新區管委會的規劃,2010年開始的村莊環境整治工作,以改善村民居住條件為出發點。汪永平認為,歷史建筑的修繕應該由當地政府主導,主體是當地村民。對歷史悠久的古村,不宜和其他大多數普通村莊一樣,對私宅進行拆遷后集中居住,而應對每所房屋進行徹底的摸底調研,做好前期的測繪,分門別類地進行修繕設計,進行村莊環境治理。對于葛村來說,產權明晰是第一步。
“對于葛村的不可移動文物,實施原址保護;對于歷史建筑,實施整體保護。這是我們一貫秉持的原則。”8月2日,江蘇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相關負責人說。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