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程更要重視審計
據報道,文化部將開展地方戲曲保護與扶持計劃,對全國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劇目創作、人才培養、史料搶救與保存、赴境外演出等給予資金扶持。
應該說,這是一件好事。盡管這種文化工程的最終結果難以預計,但相對于目前地方戲曲面臨的發展困境,我們仍要肯定這一舉措的正面效果。只是,還有一些問題不得不問。
也許是新聞報道過于簡略,我們無從知道“重點院團”到底是誰,也搞不清楚哪些創作、演出和搶救能夠幸運入圍資金扶持的序列。從以往的經驗來看,這個甄別、決策的過程絕非簡單的一清二白??梢钥隙ǖ卣f,過去在一些項目、也包括文化項目的選擇中,存在著我們當前反對的官僚主義等“四風”,個別決策者確實應該“洗洗澡、治治病”。而且,即使完全秉公而斷,類似的選擇中也難免存在踩著邊界的“幸運兒”和被誤殺、錯殺的“倒霉蛋”。不獨文化,任何領域莫不如此。如果我們真像孫悟空一樣,用棍子在地上畫個圈,圈里是師父養著,圈外是妖精打死;那么,這個圈子誰來畫?依據何在?畫錯了怎么辦?
報道稱,扶持計劃以5年為一周期。在這個周期中,在可觀的資金資助下,文化界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由此我們還要問,5年之后,還會有第二個周期嗎?如何衡量已完成工作的質量?沒做完的工作怎么辦?5年中,由于人事變動、環境改變等諸多原因造成的工作中斷會不會最終“爛尾”?
客觀地說,地方戲曲目前生存的狀況不能令人滿意。這其中的原因很多,為此提出的解決思路也很多。我們的管理者,就像面對病人的醫生一樣,用藥動刀之前,不僅應該選擇最佳的救治方案,而且還必須做好應對突發困難的準備。須知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好事未必真能做好。比如雷人的河北冀寶齋博物館,不是也曾得到過一大堆諸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名頭嗎?假如這樣的“狗肉”混入資金扶持的“羊頭”之中,其結果不僅讓我們情何以堪,更會造成一些珍貴文化遺產的徹底斷檔,甚至影響到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如果(僅僅是如果),我們不能放棄選擇性保護,而且是政府部門包辦的選擇性保護,就像我們現階段不能放棄高考一樣,那么,這個選擇的過程就必須公正透明,必須嚴格審計,必須能進能出,必須有人負責。
在同一媒體上,我們還看到了這樣的消息: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項目新增41種,撤銷7種。同樣因報道簡略,我們不知道撤銷的7種項目是因為什么原因,但我們必須承認,這種調整是必要的,這種做法值得肯定。就像高考不能一考定終身一樣,扶持資助的圈子也不能一畫了之、一成不變。隨著時間的檢驗、認知的提高,對政策進行有效的微調是負責任的表現,是敢于擔當的做法。這種調整,基于經過實踐的再認識,更加客觀、更加正確。這也就是審計的功能。
在經濟界、企業界,審計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在文化界,類似的做法好像不多。其實,文化工程更要重視審計。對文化工程的審計,不僅要算資金賬,而且要算社會效益賬,算文化質量賬,更要明是非、知黑白、辨真假,更要從決策的初始查找失誤的原因,從規章制度上發現致病的根源,從頭腦觀念上破除痼疾。只有這樣,才能改正失誤,持續發展。盡管審計的結果會讓一些人臉上不好看,甚至會揭開個別暗箱的蓋子,暴露出刺眼的問題,但我們仍然需要審計。因為不如此,個別官員就會變成避見扁鵲的蔡桓公,而病態的文化工程更談不上發展。
目前,我們還沒有針對文化工程的完善的審計制度,似乎也找不到一支可以評判文化質量的可靠團隊。越是如此,越需要我們的文化管理者平心靜氣地接受各種檢驗和質詢,包容批評甚至誤解,回應關切和憂慮。這樣做的結果,是培養良好的審計氛圍,進而培養可依靠的審計團隊,完善相對周全的制度體制。這也應該成為文化工程建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