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代:選擇“方便面”還是“佛跳墻”
用當下熱門的詞來說,蘇子瞻算得上是位“精致的吃貨”,因為他愛吃而且非常會吃。據說,一次蘇軾在家中研究美食,嘗試把美酒豬肉一起烹煮,不覺間美味四溢、滿屋飄香。適逢好友佛印來訪,聞到香味,竟然迫不及待翻墻而入,揭開鍋蓋一吃為快。蘇軾笑曰:“佛也跳墻乎?”佛印答:“蘇(酥)之皮肉味甚美也。”蘇軾得意非常,于是流傳出一道經典名菜“佛跳墻”。
東坡居士嗜吃更嗜書,還是位主張“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的“精致讀書人”。讀得如此講究的人,如今卻不多了,多的是對著電腦、手機“下載、閱讀、刪除”的網絡讀客。正如方便面方便了我們的物質進食方式,電子書則方便了我們的精神進食方式。
無論喜不喜歡,你很難抹去電子閱讀方式帶來的影響。
對于很多新“讀客”來說,就像狄更斯《雙城記》里描述的那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個最壞的時代”。雖然從繁冗的網絡資源中找出一本適合自己的好書甚至比讀完這本書需要的時間還要多,但問題的反面是——刪除一本低價購買甚至免費下載的廢書,代價比在書架上閑置一本不太喜歡的書低太多。電子閱讀迅速、便捷、大量,更容易讓效率至上的年輕人對其贊美。只是,想起過去的讀書時光,總有種懷舊式的感傷:屋里最光亮處的書桌旁,放置著傳達主人性情喜好與讀書生活余韻的書架;書桌右手邊放著筆和摘記本,可以隨手寫下心得;每次攤開一本心儀的書之前,書房主人都要洗手靜心以示愛惜字紙……這時,不免想做堅定的紙書閱讀者,做書的主人而不是匆匆路過的“讀客”。
寫作者也在發生變化。網絡上的創作不同于斗室內筆耕的孤獨,無數擁躉者隨時等候“搶沙發”;也來不及雕琢,偶爾一兩天的加工修改會被“催更”,被質疑文章是否會“太監”。大約還有些其他的日常雜務,比如回復跟帖、求代表支持的“月票”、關注排行榜、接洽出版事宜……于是,創作演變為一種互動游戲,幾乎不再是件私人的事。
對于電子閱讀,不乏反對者。傳統知識分子一直認為,“讀書時喝茶”與“喝咖啡時順手用電腦、手機、閱讀器看書”是兩個主角完全不同的概念。于是關于紙質書是否會消亡、電子閱讀是否會是一次徹底不留余地的閱讀革命……類似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并且至今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但無疑,這是引起人們自我反思的重要力量——畢竟,歷史總是在矛盾中發展前進。
其實,電子閱讀真不是件壞事。正如出門旅行的人多半會選擇攜帶方便面而不是背著鍋具原料在路途中煮“佛跳墻”,在新聞獲知、資料查詢等方面,電子閱讀的優勢顯而易見,何況還可以通過“定制”排除信息冗余帶來的不便。
對于“吃飽”而言,方便面確實不讓“佛跳墻”。但是,如果我們將“知識”與書的墨香、紋理、裝幀、手感以及手捧書本的動作甚至書邊那杯熱氣騰騰的茶作為意象放在一起比較,大腦是否會閃現出足夠的理由相信:紙媒并不會消失,傳統的閱讀方式一定會帶著最驕傲的姿態延續,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或者一種信念?
(作者為《書摘》雜志社社長、主編)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