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偶像閱讀”不該綁架文學創作
“偶像閱讀”不該綁架文學創作
——從周杰倫小說《天臺》首發說開去
借勢電影《天臺愛情》上映,周杰倫的小說《天臺》也首發了。沒有什么意外,明星多棲已經越來越時髦,這一次不過是又添一例。據媒體報道,這部被譽為“周杰倫進軍文壇處女作”的小說首印50萬冊均已發完。偶像很強大,粉絲很給力,出版方也毫不諱言,稱要“借偶像影響力造勢”。目前看來,偶像派又一次成功了。
我沒看過電影《天臺愛情》,因此對小說不免好奇,于是讀了部分散章。故事是青春的,只是以抽煙為幌子開始邂逅,未免有點故作老成,似乎也能看到一點“志明與春嬌”的影子。這當然不足以評價一部小說,這里也不準備置喙,但心里總有一些狐疑:到底是先有了電影呢,還是先有了小說?讀者是讀小說呢,還是追偶像?
不必諱言,這個問題有點無理取鬧。在此之前,我讀過一些小說,比如《密戰》《生死線》等等,那是影視劇開路、小說補位的典型,也算是所謂的影視小說。在文學漸趨邊緣化的今天,“后發制人”的文字讀來可能已不如過去那么精雕細琢、賞心悅目了,這一現象總讓人感覺有一種別樣的悲愴。一直以來,我習慣于讀文字,然后欣喜地看到它們被搬上銀幕熒屏,比如讀李碧華的《霸王別姬》,然后看陳凱歌的同名電影。這一過程讓人很踏實、很心無旁騖,因為知道創作者的用心。如今要旁騖的太多,實在是誅心。
影視是容易產生影響力的。無論是文學先窖藏等影視來啟封,還是影視作品出來后文學再以副產品的面貌登臺,運作方的商業苦衷不難理解。前者沉心靜氣只等一朝燦爛自不必說,非好修養好智慧不能為。但近年來一些借影視播映推出的出版物可謂良莠不齊,爆料拍攝花絮的影視書、由人代筆的明星傳記喧囂出爐,顯然給同期推出的同名文學作品鋪了一層不那么純凈的底色。更重要的是,影響力先行推高的也許已不再是文學閱讀,而是影視、偶像的影響力閱讀。就像化肥之于土壤,用多了自然會讓土質變差,頻頻趁熱打鐵的創作者固然心浮氣躁,真正的文學讀者也會變得飽食厭厭。
這跟明星多棲涉足文學無關,也與影視小說無關。明星有多方面的才華,沒人會像阮宣武之妻那樣因嫉妒桃花開得艷而去砍樹;影視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類型,也已為人們所認同。歸根結底,問題出在文學被短期影響力綁架上。不是說周杰倫不能寫小說,這里也不是要拍磚,認為是代筆或小說不好,只是隔山看到一些現象影綽:看看那些倉促出爐、包著劇本嶙峋骨架的小說,再聯想到為趕工而雇傭槍手的現象,忍不住就是一聲嘆息——當越來越多的文藝短板都指向文學底蘊不足之時,如此急功近利又想奔往何處去?
但偶像派或者說影響力派還是成功了,運作方痛痛快快地撈金,粉絲們也有了新的談資。這是商業的成功。但我總以為,文學雖不妨借力其他來獲得更好的傳播,但更應該因自身而深入人心、持恒滋潤;否則,人們讀過之后,記住的不過是那部電影、那個明星。被短期影響力綁架的文學,行之久遠想必可疑,其存活的土壤也會越趨于板結。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