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也需要基層設計
2012年以來,源自工程學的“頂層設計”一詞,日益繁密地見諸政治、經濟乃至文化領域的報紙雜志,成為一個高頻詞匯。
就筆者所見而言,其中大部分的大篇幅文章,都是通過使用大詞,圍繞著大勢和大事在構建宏闊的理論框架,或者進行態勢分析。這些關于方向探索、制度安排和資源配置的研究和探討,對于更好地促進中國社會的進步無疑是必要的。
萬丈高樓平地起。僅有暢談頂層設計的大詞是不夠的。設若沒有基層設計與實踐,頂層設計終將成為空中樓閣。對大眾傳媒而言,設若僅有對頂層設計的飽和式宣介,卻缺乏對基層設計與承接的熱情建構,那么理論與實踐、知與行就難免各行其道。
“指揮部+戰壕”是前蘇聯和我國影視劇講述重大題材時常用的敘事策略。即如在《大決戰 遼沈戰役》中,影片既突出描繪了西柏坡和東野指揮部之中的謀斷,也濃墨重彩地講述了配水池、塔山前線連排干部和士兵,為實現戰略意圖而奮不顧身的壯舉。影片創作者以此表達出上下同心乃是勝利法寶的歷史認識?!爸笓]部+戰壕”的敘事策略并非藝術家造之于閉門,而是有深刻的歷史與文化依據的。中華武學既講“運籌帷幄”的重要性,也強調“令民與上同意”的必要性,因而毛澤東同志說“兵民是勝利之本”。
以此來看,“頂層”與“帷幄”大可通約,“民”與“基層”更有淵源。所以,美麗中國的建設,既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基層設計與實踐。對美麗中國的傳播,既需要大眾媒介對頂層設計的傳播,也需要對基層設計進行融合感性與理性的規劃。
五六年來,中國電視在彰顯媒介大眾屬性、開掘大眾潛力作為深巨。從《超級女聲》到《星光大道》,從《中國達人秀》到《我要上春晚》,從《中國好聲音》到《開門大吉》……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成為越來越多電視臺綜藝節目的主角。在近幾年春晚舞臺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巨星依然閃爍,繁星也頻頻發光。坊間稱這是中國電視進入“草根時代”的表現。在美麗中國的文藝園地里,野百合也有春天而且爛漫綻放,普通人走上銀屏而不再需要論門第出身,不能不說是中國電視對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滿足大眾文娛需求的積極貢獻。“春在溪頭薺菜花”,美麗中國的文化魅力在山花爛漫間能得到更充分的詮釋。
癸巳春來,打開電視瀏覽各衛視頻道,公益廣告數量大增與質量大升,是開年來最突出的電視文化現象。很多公益廣告,為倡導飲食節約、提倡綠色出行、保護生態平衡、端正文明素養……運用諸多設計手法,在日常場景中,在舉手投足之間完成激濁揚清。除了公益廣告,開年來的民生新聞專題節目也體現出注重基層設計的理念。其中最鮮明的節目,就是中央電視臺所作的“中國式過馬路”專題。
從街頭探訪行人過路口的習慣,到記者現場示范作用的強弱,從對行人、交警、專家的采訪,到對行人違章過馬路采取懲處措施的報道,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里,“中國式過馬路”專題對社會輿論、公眾行為、專管部門的作為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這個影響的力量來自于媒介在“走基層”的同時,有意識地在促進基層設計的完善。
中國之美麗,不僅在于山川秀美,更在于文明禮儀。我們久已自豪的“禮儀之邦”之美譽,就在于日常行為的點滴之中。先賢有言:“身不用禮,而望禮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亂矣?!边@里的“身”指的就是基層中的每一個人。設若人人無禮無德,何談美麗中國?
“大黃鴨”在香港時曾癱倒,網絡有傳言說是因內地游客彈煙頭于其上而致。后經澄清,是管理方為檢修而放氣,造成“大黃鴨”塌癟。但在此事的傳言中,編文者徑直將“肇事者”與內地游客掛鉤,而不與他方游客相聯系,不能不引起國人的注意。設若我們的民眾沒有普遍存在的彈煙頭、吐痰、大聲喧嘩、不守交規的行為存在,這種非善意的對號入座之思是不會產生的。
如果說“大黃鴨式猜測”是一種對內地民間行為的一種估計,那么“中國式過馬路”就是對這種估計的基礎性矯正。大眾媒介的力量在于它的日常性和伴隨性,在于它具有環境監測和行為引導的功能,它的生命力在基層,做好基層設計是它必須堅守的責任。美麗中國的建設工地,就在每個人、每一天的每個行為之中。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動員全社會以天下為己任的警示語,在我們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同樣有價值。建設美麗中國,僅有頂層設計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扎實的基層設計和實踐。
(編輯:孫菁)